截至2018年,上海的家庭医生“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居民666万人,并已开通网上签约,服务向职业人群、青年、学生等人群拓展。今天,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亮出上海家庭医生工作的最新情况,面对这张“阶段成绩单”,强调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做实”家庭医生制度的内涵,不盲目追求短期内签约率的迅速提高。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卫生健康工作,上海始终把构建家庭医生制度作为深化医改的基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构建合理诊疗秩序的突破口。
2011年,本市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版,2015年6月本市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经过实施细则制订、信息平台调试、资源倾斜打通等准备工作,于当年11月正式启动签约服务2.0版,即“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通过建立更紧密的签约服务关系,提升服务针对性与获得感,推动实现“居民健康守门人”的目标。经过三批次分批试点,到2017年6月,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了“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
市卫健委副主任吴乾渝介绍,回顾2018年,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继续秉持“稳步签约,做实服务,提高感受,守护健康”的准则,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持续推进,实现了“签约更方便、服务更便捷、功能更延伸、机制更健全、支撑更有力”的局面。
截至2018年,全市家庭医生“1+1+1”医疗机构组合共签约居民666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达到30%,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十类重点人群(65岁以上老人、孕产妇、儿童、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结核病患者、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签约率达到54%,其中,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签约率超过84%,残疾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率超过或达到70%。
2018年内,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落实6大类、141项本市社区卫生基本服务项目。全年共新受理长护险申请26.1万人次,完成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23.3万例。全年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153万人。年内新建家庭病床5万余张,提供家庭卫生服务数超过90万人次。这些与居民健康需求息息相关的服务开展,让广大居民的基本健康需求在家门口就得到了有效满足。
据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的满意度第三方测评,2011-2018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公众满意度整体水平持续处于高位,2016、2017年连续两年居于全市十大服务行业满意度测评首位。刚出炉的2018年的满意度较上年又有所提升,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为88.91分。
2018年,在诊间签约、社区签约等传统渠道的基础上,上海制定了《关于试点开展家庭医生网上签约服务的通知》,推进“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丰富签约手段。比如,利用“上海健康云”APP等载体,新增移动签约、APP网上签约等方式,使广大居民尤其是年轻居民获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触手可及”。
记者了解到,网上签约刚推进一个月,有600多人签约,年龄在40岁左右。据透露,这个年龄区间是传统签约方式“不曾到达的”,提示家庭医生服务开始向青年、职业人群拓展,让更多人群享受到这份健康服务。
这一工作是上海探索家庭医生功能延伸的一部分。2018年,本市在家庭医生服务逐步覆盖居住社区的基础上,已在部分社区探索将家庭医生服务逐步延伸至企业、学校、办公楼宇等功能社区。比如,长宁区通过在线健康服务平台,通过多点执业形式,由家庭医生利用业余时间为在职人群提供针对性健康管理服务,获得了企业白领的欢迎,也让家庭医生的服务价值得到进一步拓展。
与此同时,2018年,本市进一步落实签约居民预约就诊、优先转诊、便捷配药、优先家庭病床等服务举措。
针对慢性病签约对象最需要的长期配药与持续管理需求,研究制订完善社区用药相关政策,对延伸处方、慢病长处方等政策进一步优化。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内,全市各社区共开具慢病长处方648万张,延伸处方已累计开具240万张,原先奔波于上级医院单纯配药的稳定期慢病患者下沉社区,在家门口可以便捷获得所需药品。
2018年,上海继续搭建签约居民畅通的转诊渠道。目前,市级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纷纷成立“签约居民转诊协调部门”“签约居民服务专窗”,为签约居民提供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通过优先转诊渠道,年内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向上级医院转诊超过80万人次,上级医院向社区转诊6.9万人次,让签约居民转诊“更及时,更畅通”。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上海正式在全市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按照每位“1+1+1”签约居民10元/月的标准,根据“有效签约”“有效服务”“有效控费”考核后向家庭医生团队支付。
市卫健委表示,本市财政、医保相关部门协同推出的这一创新政策,核心在于激励家庭医生更主动地服务签约居民,为此制订了严格、全面的签约服务费考核指标体系,将签约居民健康管理效果、初诊转诊效率、合理费用管理等纳入考核指标,与激励直接匹配,从机制上激发了家庭医生服务活力,促使家庭医生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主动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2018年度,上海进一步打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功能,整合资源,形成对家庭医生有力支撑。比如,各区通过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不断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级。2018年度共向社区提供远程会诊服务33万人次;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超声诊断中心分别服务137万人次、91万人次和17万人次;区域病理会诊中心接受社区标本1.9万例,区域医学检验中心接收社区标本 372万件。
与此同时,继续夯实市、区、社区分层级签约信息化支持系统,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云管理APP”作用,实时分析“1+1+1”签约、就诊流向、费用情况等核心内容,定期对家庭医生签约大数据进行分析、通报。比如,徐汇区打造“全-专云”平台,依托两个紧密型医联体,发挥二级医院枢纽作用,为签约居民提供线上绿色通道;闵行区以“捷医”APP为切入点,为在线居民提供智能导诊、分时预约、智能排队、查询、支付等服务。
“回顾成绩,我们倍感鼓舞,但也清楚得看到,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人群的覆盖、签约后服务的内涵等方面,与广大居民的需求仍存在距离。”市卫健委方面表示,以家庭医生的培养周期为例,一名家庭医生起码要经历5年医学院校学习和3年规范化培养才能上岗,现有医生数量距目标配置还有一定差距。
根据国家标准,一名家庭医生合理的签约服务居民人数在2000人,以上海常住人口推算,上海家庭医生总量应在1.2万以上,截至2018年全市现有注册全科医生8000余人,已提前达到国家2020年规划目标,但距离家庭医生目标配置还有一定差距。
市卫健委谈到,在推进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程中,上海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确保重点人群优先签约,二是科学把握“签约覆盖”与“有效签约”的关系,始终坚持不盲目追求短期内签约率的迅速提高,采取循序渐进、有序覆盖的策略,优先覆盖服务需求最大的群体,每签约一人,就服务好一人,扎扎实实地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每一位签约居民充分感受到“签与不签不一样”。
与之相关,上海关注提高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综合健康管理能力,打破既往对居民健康碎片式的管理,由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覆盖生命全程的健康需求给予持续、全面的关注与关怀,承担起居民健康、卫生资源与卫生费用守门人的职责。随着本市家庭医生服务能级的不断提升,再逐步覆盖更多人群。
下一步,本市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给予家庭医生更多的资源与技术支撑,给予签约居民更好的服务体验与健康管理,坚守上海健康的“网底”,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医生如同星星之火为市民带来更有温度的健康服务。
作者:唐闻佳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