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万家欢聚的假日,但有些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放弃休息。
刚刚,记者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今年春节,本市有8.4万名医务人员坚守岗位,共计提供医疗卫生服务96万多人次,确保市民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据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最新统计,长假7天,120医疗救护车共出动5568车次,为市民做好健康守护。
上海市“十佳医生”、“金牌”急救医生吴昕称,当前正是心血管病易发时节,市民朋友要合理安排作息,不要长时间打牌、熬夜;要合理饮食,不要暴饮暴食或大量饮酒;慢性病患者要坚持服药,特别是外出游玩,随身携带相关急救药品;老人外出要合理添加衣物,特别是进出商场、饭店等室内外温差较大的地方。
他尤其强调,身体有不适要及时去问诊,千万不要认为春节期间看病是“晦气”,错过就诊最佳时机。
365天,血液不能断。人们欢度春节,但医院临床不能休息,血液保障也不能休息。寒冷天气中献血人群减少,往往给临床供血带来季节性紧张,对于医疗资源和服务高度集中的上海更是如此。
春节期间,上海市血液中心在20个献血点向市民和游客提供献血服务,共采集全血1117人份,单采血小板523人份。
就在大年初三,宁波市鄞州区“红色力量”慈善义工队的40名志愿者还奔赴数百公里来到上海,只为捐献一份血小板。这是他们第13个春节来上海献血了。今年,他们共捐献单采血小板59个单位。
无偿献血志愿者们的默默奉献,让这个春节多了一份温暖和感动。
7日,瑞金医院开放普通门诊,呼吸科诊区人满为患。呼吸科主任医师周敏说:看门诊的咳嗽病人最多,有急性也有慢性的,“最近气温骤降,各位市民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呼吸道保暖,可以戴口罩,饮食也要注意不要太过于辛辣刺激,避免过敏性咳嗽。”
对于节后饮食调理,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科中级营养师袁春华认为,饮食调整是为了健康生活,因此应该做到按时按量,均衡搭配,清淡为主,千万不要走进“过度节食”“纯素饮食”等极端的饮食状态。
袁春华介绍,目前正是立春已过、雨水未至的时节,饮食调养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疏肝解腻,宜食辛甘发散之物。具体就是要做到调结构、补水分、助发散三点。
【调结构】春节期间人们往往摄入过多的蛋白质、脂肪,加重了代谢负担,这也是人们易于感到“积食”的主要原因。所以,节后饮食应适当降低蛋白质摄入,以清淡为主,让胃肠道休息调整。主食要以谷类粗粮为主,可适量增加玉米、燕麦等杂粮,要注意增加深色蔬菜的比例,荤菜尽量采用清蒸、水煮等方式烹调。
【补水份】建议在三餐中多选择食用粥和汤,平时注意多喝水,因为在节日中往往会吃很多坚果零食,这些食物本身水分不足,易使身体处于缺水状态,此时正需补充新鲜绿叶蔬菜、水果、小米粥、阳春面等,足够的水分可加快胃肠道蠕动和新陈代谢,减轻肠胃负担。
【助发散】节后,可在膳食中适当增加有辛温发散作用的葱、姜、蒜、香菜等调味蔬菜,可增进食欲、助春阳,还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节后除了饮食调整,还需要做好精神调节。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陈剑华介绍,七天长假之后,不少人会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症状,这就是平常说的“假期综合征”。
应对“假期综合征”,陈剑华主任提出了4点建议:
首先,要尽快调整作息,放松大脑。
快速恢复体力的最佳方法是补足睡眠,上班、上学后要做到早睡早起,起居有序。下了班,早点回家,尽量不要参加应酬或娱乐活动,避免继续亢奋,不要再熬夜。睡前洗个热水澡或泡泡脚,再喝杯热牛奶都有助于睡眠。
其次,要调整饮食,清理肠胃。
假期各种聚会吃得比较油腻,加上熬夜,肠胃负担重,长假后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恢复正常的一日三餐,多吃水果、新鲜蔬菜、粥等清淡食物,让已经“不堪重负”的胃肠得到休息。
再次,要适度运动,缓解压力。
运动不仅能缓解压力、控制体重,还能促进睡眠。可以在下班后进行自己喜欢的运动,如慢跑、游泳、跳舞、羽毛球、广场舞等,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休息,更有活力地开展节后工作。
此外,节后两三天工作强度不宜过大,适当犒劳自己。先把必要的简单工作做完,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给自己角色转换的缓冲期。
在这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项思莹医师编了一首小口诀:
管住嘴,迈开腿,长假过得舒适;
走亲戚,访好友,长假过得舒心;
看山色,观湖景,长假过得舒爽;
调身体,整作息,长假过后舒服!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