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听力损失会导致听觉言语交流能力较差,甚至出现智力、情感、心理障碍等问题。研究表明,听力损失的早期发现是避免语言发育障碍和防止聋哑的关键。
通过常规体检和父母识别,很难在一岁内发现听力损失患儿,而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是目前国际公认最有效的早期发现先天性听力损失的方法,并能将听力损失的发现年龄降低至六月龄以内。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使患儿获得语言能力并进入正常社会与家庭生活。
最佳筛查时间
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是指:综合医院(或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所有新生儿,在其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听力筛查;院外出生的新生儿,在其出生后一个月内对其进行听力筛查。
这已成为每个新生儿的常规检查项目。通过筛查,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加强干预与治疗,最终康复。
理论上,筛查一般在出生后两三天后进行,因为此时新生儿外耳道内的胎儿皮脂与羊水残渣残留量大量减少。新生儿在沐浴或喂奶后,处于安静或睡眠状态下进行测试,可大大降低环境噪声对结果的影响;如属于听力损失高危儿,有早产、高黄疸、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史,那么筛查应该在出院前一天进行。
在助产机构,顺产母婴多数于24小时内出院,剖宫产母婴一般术后三日内出院。虽然较佳筛查时间在出生48小时后,但为了避免遗漏新生儿听力筛查,目前要求筛查最晚于出院前完成。
未通过筛查怎么办?
听力筛查一般分为初筛和复筛。通常进行初筛的时间是出生后48至72小时内或出院前。如果初筛未通过,需要在宝宝42天龄时进行听力复筛。
由于听力筛查的仪器较敏感,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如筛查时宝宝的安静程度(如体动)、外耳道或中耳有分泌物(如残存羊水)、鼻塞呼吸不畅导致呼吸音较响等。
研究数据表明,筛查未通过且最后被诊断有听力问题的可能性约为十分之一,因此,90%左右未通过筛查的宝宝听力其实都在正常范围内。多数筛查未通过的宝宝经诊断性听力检查,并未发现听力损失,原因多在于外耳道或中耳已有的分泌物被吸收或排出。
如果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了,这时一般认为宝宝听力在正常范围,暂无需进一步检查。不过,在成长过程中还需一直关注宝宝对声音的反应和同龄孩子是否差不多,如怀疑有听力问题,要尽快到医院检查。
筛查未通过的婴儿,存在听力损失的概率大增(从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概率增加约100倍),必须在三个月龄内接受全面的听力学诊断和评估。检查均为无创,目的是确定听力损失的性质与程度,并在六个月龄内及早干预,比如验配助听器,必要时进行人工耳蜗植入。干预后,要落实好后期随访和以家庭为主的个性化康复训练,科学手段能让孩子正常开口说话。
发现宝宝有听力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行动。过去常说“十聋九哑”,如今需要家长、医生等一起努力,争取做到“十聋九不哑”。
>>>链接:
常用的筛查方法
耳声发射筛查法:
只需往新生儿的耳朵里塞上一个小耳机即可。
自动听性脑干反应筛查法:
只需在耳朵里塞上耳机的同时,在头部贴几个电极片,通常数分钟内就可完成。
这两种方法都是绝对无创的方法,新生儿不会有任何惊吓或检查痛苦。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多数使用耳声发射的筛查方法。
(作者均为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
作者:施俊博 李蕴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