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咳嗽的患者,将自身病史与身体情况上传至智能问诊平台,智能预诊机器人通过分析采集到的信息并与医疗大数据平台匹配,分析计算肿瘤、炎症等各种诊断的几率,并给出就诊推荐意见;当急救车还在疾驰,患者的病情发展、体征数据已实时传回医院,医生更可通过高分辨率的视频“直面”患者,进行诊断……借助5G通信技术,这一切都将成为现实。
放眼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逐步改变人类传统的就医模式。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019国际医学人工智能论坛上,5G无疑成为眼下的热词。
5G将更好助推远程医疗发展
就在前几日,上海5G布局传出了重磅消息:全球首个行政区域5G网络在上海虹口建成并开始试用。
5G通信犹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自如穿梭其上的“路基”。相较4G,5G远超10倍的用户体验速率、仅1毫秒的传输时延、10倍连接数密度等性能让业界专家对其赋能医疗充满期待。
在我国5G技术进入试商用期的同时,“5G+医疗”也正式进入预研阶段。
4月1日,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超声医学研究所和上海移动联合组建的5G超声系统率先投入临床验证,这标志着上海医疗开始迈入5G时代。
“5G带来的毫秒级速度无疑将更好助推远程医疗的发展,其中超声是5G技术医学领域应用的首选学科。”同济大学医学院超声医学研究所所长徐辉雄表示,此前,不少医疗机构已开始尝试利用网络传输医疗数据,然而不同于CT、磁共振等静态影像,超声得到的是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影像。
这也意味着,超声影像在传输过程中任何一帧画面的丢失,都有可能造成误诊、漏诊的严重后果,因此患者必须现场接受超声医生检查后才能得到诊断意见。如今,5G超声系统的出现让“跨时空”会诊成为了可能。
徐辉雄介绍,目前同济大学医学院超声医学研究所与上海移动成立的“5G联合实验室”已完成5G超声病区联网、5G机器人远程操控等实验。
5G联手AI,为医生分担依旧任重道远
在可预见的未来,5G联手AI会在众多医疗细分领域“分担”医生的工作。比如,借助AI首诊筛查、自动建档、辅助确诊,更多重症患者可以快速转入大型综合医院,轻微疾病患者转去社区医院,诊疗分级过程中的重复性人工劳作减少了。
又比如,通过5G高清传输,沿海三甲级医院的专家可以为偏远地区重症疑难疾病实时会诊、5G查房甚至可以借助操纵杆控制机器人移动到病床前开展远程手术,与患者进行高清视频交互,医疗扶贫的人力稀缺的问题可以部分缓解。
虽然前景可期,但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原院长何涛提醒:“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款AI产品获得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AI产品只初步应用在分诊、早筛等前端环节,中后端诊断治疗还需较长时间才能充分应用。”
AI如此,5G亦然。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平认为,真正达到毫秒级时延、100%高可靠性的5G场景通信标准尚未最终确定。“在此之前,如何避免端到端通信引发网络堵塞风险等问题有待逐一解决,5G、AI不是灵感妙药,规模变现任重道远。”
不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徐景和表示,中国正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上市步伐,并全面提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发展水平。未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积极参与国际医疗器械监管论坛,与国际社会共同推进监管规则的协调与一致,不断完善药品医疗器械监管体系和能力,着力提升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该活动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电信联盟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主办。
作者:记者 李晨琰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