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华东师范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收获两家附属医院: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和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此前,上海4所老牌985院校里的3家——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已先后拥有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华东师大长期处于“沉默”状态,此番可谓“沉默中爆发”。
至此,上海老牌985高校实现收获医科“大满贯”。与此同时,上海大学等院校也已布局医科。在沪上,综合性大学纷纷拥抱医科,释放了什么信号?
华师大临床医学已进全球前1%
华东师大新建医科?别怀疑,该校的医科基础还真不容小觑——在之前尚无医学院和医院的情况下,该校的临床医学学科已进入全球前1%。
据悉,华东师大在自闭症儿童干预、特殊儿童听力语言障碍与矫治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包括临床心理、心理健康在内的心理学科独树一帜;在老年人口研究、肿瘤学、神经退行性病变等老年医学健康领域积累厚重;在合成生物学、生物技术工程、基因编辑、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部分研究方向已站在世界最前沿。
如今,华东师大的医科布局又迈出坚实一步。该校与长宁区政府举行区校合作共建附属医院,并共同设立华东师大长宁健康基金,共建医疗健康研究平台,以提升两家附属医院医疗研究和服务水平。
“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育学部、生命科学学院等单位已经与两家医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项目申报、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该校与长宁区共建附属医院是深化双方合作的又一崭新开端。未来,双方将携手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上海推进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全球健康城市典范贡献力量。
老牌综合性大学纷纷抢滩医科
在华东师大新添两所附属医院之前,今年以来,高校与医院频频联姻,备受业界关注——
以上海大学为例。该校今年早些时候已确定了几大学科布局的新增长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被上大锁定的一批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将纳入学校重点建设范围的学科中,除材料学、计算机与通信、社会学等传统优势专业,创建医学院和医学学科也纳入议事日程。
上海大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披露,上大新建医学学科,一个重点聚焦的方向是智能医学。该校将在医工结合、智能医学和精准医学等研究领域加强资源整合、加大投入。同时,学校也将鼓励文理工学科与医学的交叉融合,结合医疗健康与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争取建设成为未来高端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智能医学新技术的创新基地、智能诊疗临床指南的孕育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大传出创建医学院的消息“飞”出没多久,今年2月24日,复旦大学对外宣布,与徐汇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合作办医框架协议。其中,合作办医的项目就是筹建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现徐汇区中心医院)。
徐汇区中心医院创建于1934年,2016年挂牌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此次筹建将进一步立足高起点发展,新医院将入驻徐汇区南部医疗中心,目标建设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与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一流区域医疗中心”。
医学院将成为好大学的“标配”?
放眼全球,很多顶尖大学都拥有一流的医学院、一流附属医院。也是基于这样的学科创新趋势考虑,进入本世纪后,上海就迎来了知名院校与医学院的合并潮。
2000年,同济大学在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基础上建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同年,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新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出现。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全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此次华东师大的“官宣”掀开了综合性大学布局医科的新一轮步伐。业内人士认为,这并非起点,恐怕也不是终点。时至今日,一批综合性大学在走内涵发展之路的过程中,为何越来越需要医科,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为什么也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希望“背靠”大学?这个现象正在激发业界的很多关注和讨论。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就曾指出,近年来,随着ESI指标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遍加大了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的建设力度。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在ESI学科领域当中占据了小半壁江山,换言之,一些“双一流”大学若在医学生命科学领域呈现空白点,就会制约学校在ESI的表现、继而影响学校的排名。故此,一些原本没有医科底子的高校都都走上了合并医科、新建医科、共建医科的路子。
但学界也有观点认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下一轮跨越式发展,学科交叉是大势所趋。
就在本月初,上海交大医学院举行“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推进启动会,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院士、知名医学教授几乎全部到场。在这场被交大医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陈国强称为“事关交医未来十年”发展的动员会上,正式公布创新团队名单,团队人员构成彻底打破医院、学科的壁垒,开启临床-基础、医-工,以及不同附属医院间、不同团队间的融合交叉,人员、经费全部到位。
交大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学科已连续七年排名全国第一,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连续九年位居全国医学院校首位,但记者依旧从这座医学院感嗅到了危机感,希冀孕育真正“0-1”的原始创新。
100多年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给医学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由此诞生的医疗器械依旧用于当下的临床检查项目。这是最早的医工交叉典范。100年后的今天,精准医学、人工智能、生物基因检测、“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理念扑面而来,谁能抓住新科技的“风口”,孕育引领下一个十年乃至百年的重磅原创发现,令人期待。
当综合性大学纷纷牵手医学院,医学院逐渐成为好大学的“标准配置”,下一步,如何调配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资源优势、促进学科交叉与深入融合、配套科学的人才激励与考核机制,才是真正的考验。
作者:唐闻佳 樊丽萍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