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不结婚,不生小孩,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不老,而且我们不只想活得久,还要活得好。”台北人李伟文写下的“退休进行式”,触动不少人的心弦——正值壮年,却已启动退休进行时的策划。
当中国的老人乃至准老人们自觉地考虑起养老,不是说孩子们不孝,而是在综合考虑孩子们的难处、与现代人“优雅老去”的愿望后,成为一门新课题。
少年时代过集体生活,老了重回集体生活
近日,《14个好友租下两栋别墅,同吃同住,抱团养老》在朋友圈中传开,文中采访了四位“抱团养老”的亲身实践者,他们背景各异,却选择了这种很新潮的养老方式。
“今年我退休刚好满20年。从3月开始,我们七对夫妻在北京郊区合租了两个别墅一起生活。到现在已经快三个月了。”72岁的北京人耿姐说,他们这几对夫妻都是要好的朋友,50多年前就认识了——同为“老三届”知青,都是一个地方的人,一起下乡,一起返城;彼此知根知底,需求也都类似。
“看了之后觉得挺不错的,价格不贵,一个人3000,我退休金一个月五六千,基本上没什么负担。离城区也近,万一家里有点什么事儿,还可以马上回来。自己有点什么事,跑趟医院,也算方便。”耿姐说,很快他们14个人就把别墅整租下来,搬进去住。
“我们心里都特别清楚,这一届的儿女是靠不住的。不是说他们不孝,是因为我们在伺候老人时经历太多了。比如说我父亲生病了,这礼拜轮着我值班,下礼拜我弟弟值班,然后再下礼拜是我姐姐值班。以前是四五个孩子,可以轮得过来,照顾他养老送终,但是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两个孩子得管两边四个老人,太累了。”耿姐说,后来才知道,这叫做“抱团养老”,“我觉得这个词简直就是为我们发明的。我们这帮人,年轻的时候过的就是集体生活,到老了,也很习惯继续过集体生活。”
“抱团养老”,这不是首例。
“你问我13个老人住在一起有没有矛盾?当然有啊,你上学的时候不是学过吗:‘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2017年,家住杭州市余杭区长命村的朱荣林和老伴王桂芬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想要出租自家别墅请4至5对老人抱团养老的愿望,一下子竟有100多对老年人响应。
2017年-2018年的一年时间匆匆过去,在朱家的屋檐下,有两对老人离开,有5位老人“补位”。
他们所在的这个浙江村落,家家都住别墅。村子临近在申遗的良渚遗址,还是“美丽乡村”的典型,因此别墅的外面都用崭新的瓷片装饰,柏油马路铺到了每家门口。到晚上,村里四处都笼罩在路灯柔和的光辉下。
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这个“抱团养老”的实践来自患癌后大病重生的感悟。2016年,朱荣林罹患膀胱癌,所幸发现得早,做完手术后,朱荣林就回了家。但患病后的朱荣林开始变得有些抑郁,老伴王桂芬看在眼里,“他每天躺在沙发里无所事事,你稍微劝劝他,他就会对你发无名火。我们两个老人,吃也吃不了什么东西,每天中午只能包点饺子吃,孤独寂寞。”
王桂芬感觉老伴再这样下去不行。她从报上读到,余杭的张阿姨实践的抱团养老实验失败了,“我们要不试试看?”王桂芬把报纸递给老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点了点头,“多一点人在一起,至少菜也能多吃两道呀。”
周末,二老把抱团养老的想法和子女说,儿女都很支持,唯一的要求是,这些来养老的老人最好在周日时回家,把房子腾出来,让朱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就这样,一群素不相识的老人在人生的后半程走到了一起,他们一起养鸡种菜、轮流洗碗……“这个目前由13个老人组成的临时家庭,生活仍在矛盾中美好向前”,有媒体这样写道。
一个社区,一家医院,老人最看重“医护人员随叫随到”
“14个好友租下两栋别墅,同吃同住,抱团养老”还提示了一条信号:无论何种养老方式,医疗保障是老人们特别看重的。
“人老了,最担心生病,在这儿,老人们不用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医院的完备服务,关键是人少服务好,我感到特别舒心。”一名老人在得知泰康养老社区的老人们看病所需用药的95%,都能在社区的医疗中心得到解决,而剩下的5%医疗需求也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每周定期安排班车接送老人到常去的医院看病就医,她十分安心。
泰康养老社区是保险业与大健康产业的一次合作创新。2012年,泰康推出将虚拟保险与实体医养相结合的“幸福有约”计划,瞄准的是中国高端人群对幸福生活的多元化追求。这样的品牌老人们会买单吗?
就在上周,泰康杭州大清谷养老社区发布,浙江省首个大规模医养社区正式亮相。有意思的是,根据报道,与会者除了医学、养老产业人士,还有一群老人。原来,这个医养结合社区地处西溪湿地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之间,是泰康在浙江布局的首个养老社区,预计2020年开业,将提供约400户养老服务单元。老人尤其看重这个社区的一点:“将配建医疗机构”。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养老社区,我很心动。房间内有24小时运行的红外线检测仪器,紧急报警红绳遍布每个房间,方便老人一遇到不舒服或紧急情况随时拉绳报警,医生、护士会在3分钟内冲到老人身边。”一名杭州老人此前已参观过上海的泰康申园,期盼杭州的大清谷养老社区尽快开张。
“尽管我在上海市中心有160多方的房子,但是我和老伴更喜欢住在泰康申园养老社区,我们在这里感到心安。”老郭,是上海本地人。
记者发现,泰康在长三角地区的上海申园养老社区、苏州吴园养老社区、宁波甬园养老社区以及封顶的杭州大清谷养老社区,都贯穿“一个社区,一家医院,医护人员随叫随到”的方式,在养老社区配建以康复和老年病为特色医院,且每一所泰康养老社区都会与当地知名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以实现重病大病的及时快速转诊抢救治疗。
老年人之间的一场新社交,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养老
截至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90%以上的养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然而,传统的“中国式养老”正在面临困境。有一些老人决定“自救”,约上好友、同伴寻找养老新方式。不过,这群走出传统“居家养老”方式的老人们,也面临许多新问题。
比如,当老人们组成临时家庭,看似是解决老人的情感需求问题、获得互相慰藉,但实则老人们遇到老年社交问题,集体生活或多或少都是考验彼此的性格。
身体状况是另一个门槛,这也是为何医疗健康保障为人们所关注。这两年来,朱荣林家中就有几位老人因心脏病、高血压等身体原因不再适合抱团养老而选择退出。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朱荣林说,抱团养老不是开敬老院,来这里的老人要求身体要好,按照他们的值班分工,老人要轮流买菜、洗碗,每周承担一天的家务劳动。现在老人的招募条件是60岁到75岁之间,“岁数再大行动不方便,就没法骑电动车去买菜了。”他说
当然,任何有品质的养老方式都需要经济基础保障,还有老人意外伤害有的责任界定与免责条款确立……“有人加入,有人退出。抱团养老像一个老年驿站,也像是老年人之间的一场社交,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养老。”有人如此评价“抱团养老”,实则不论何种养老新模式,都是多重因素的综合博弈。对中国老人们来说,没有一种统一格式。
曾经,很多人惧怕衰老,“老了还有什么用呢?”现在,我们身边的这群老人告诉我们:即便衰老不可避免,那么,就算老了,也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和老朋友谈天说地,看潮汐潮落,就是一种人生幸福。
作者:唐闻佳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