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在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19)”上,多位医学专家于“肺循环疾病论坛”齐聚一堂,就林黛玉的死因展开激烈辩论。
最终,由现场代表与嘉宾投票评选出优胜辩论方为反方。
正方观点:支持林黛玉患有肺动脉高压辩手: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范粉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杨震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管丽华
反方观点:支持林黛玉患有二尖瓣狭窄辩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黄玮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教授周琳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蒋鑫
“当你手里拿着锤子的时候,看什么都像钉子。”不久前,在第十三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一场辩论开始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葛均波如是说。
在接下来的唇枪舌战中,6位医学专家将手中的“锤子”对准了一位文学人物——林黛玉。
林黛玉到底得了什么病
“少年女性,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情进行性加重。主要症状及特点是自小发育不良,弱不禁风;与季节相关的慢性咳嗽及呼吸困难;晚期出现咯血,以痰中带血为主;大量饮水后呼吸困难加重;夜间症状加重,晚期出现端坐呼吸。”
辩论开始后不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管丽华就摆出了一份病历。
这份病历不属于她的某位患者,而是来自文学经典《红楼梦》中的女一号——林黛玉。
管丽华与其他两位医学专家一起,作为正方支持林黛玉患有肺动脉高压,与支持林黛玉患有二尖瓣狭窄的反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一场心脏病学会议为何会与文学经典产生交集?
面对这样的问题,葛均波首先介绍了一桩往事。
“几年前,我带着学生查房时就对他们说,你们看小说应该用质疑的眼光去看,除了故事情节外,还要看到背后的内容。”葛均波所指的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红学大家往往是从文学角度解读《红楼梦》,而医生的文学功底可能又差了一点,所以很多人讲林黛玉患的是结核病,但我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却不是这样。”葛均波说,“林黛玉得的明显不是结核病,而应该是原发性或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因此导致了后来的咳血。”
后来,葛均波的学生、医学科普大V孔令秋撰写了一篇文章,通俗而详细地讨论了林黛玉的病情,在网络上激起了一定的反响。
葛均波对林黛玉病情的关注,除了文学经典的魅力之外,更多的是基于他对肺动脉高压这种疾病的关注。
今年5月5日国际肺动脉高压日,葛均波与其他20多位医务人员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大厅组织了一场关爱“蓝嘴唇”快闪活动,希望更多人了解这种“比很多恶性肿瘤还恶性”的疾病。
“肺动脉高压这种疾病发病相对较少,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完全。大部分肺动脉高压患者都被误诊或漏诊,当他们被真正诊断出来时,往往都已经到了晚期。肺动脉高压很难治愈,但现在已经有靶向治疗药物可以改善病人预后。我们希望推动社会关注肺动脉高压,让患者能够得到早发现、早治疗。”葛均波说。这也是他们策划这场特殊辩论的原因。
为虚拟人物看病有何意义?
当反方三辩、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蒋鑫收到“问诊林黛玉”这个题目时,他并不感到很意外。“今年国际肺动脉高压日时,葛均波院士就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过相关内容。但在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专门留出这么长时间去展开这样一场有趣的辩论,我确实没想到。”
虽然辩论题目很有趣味性,但蒋鑫和辩友的准备一点都不轻松。
辩论开始前一周,蒋鑫和辩友就在微信群里将分工任务布置好,会议前一个晚上还进行了当面讨论。
经过现场激烈的辩论,蒋鑫所在的反方取得了胜利。“其实反方是占了一点便宜的,因为我们只需要说明林黛玉得的不是某一种疾病,所以可辩论的空间更大一点。同时,因为正方、反方的问题我都思考过,所以更有利于找到对方辩手可能出现的漏洞。”
蒋鑫这样说是因为他最开始被分到正方,后来因为有一位反方辩手无法参会,又被安排到反方。
而这也恰恰说明这场辩论的重点并不是要真正为林黛玉做诊断。
实际上,这场辩论的消息一出来,就有很多网友表达了自己的不理解:
“一群医学专家那么认真而激烈地讨论一个虚构的文学作品里虚构的女主人公死的时候得了什么病,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费这么大劲儿去讨论可能永远没有结论的事,意义何在?”
面对这样的质疑,蒋鑫解释说:“这场辩论的意义和价值当然不在林黛玉。曹雪芹不是医生,他对林黛玉所有病症的描述,包括苦难的童年或者体弱多病的状态,都是为她的悲剧命运做铺垫。而且,不管是肺动脉高压还是先天性二尖瓣狭窄,在古代都没法得到认识。所以作者对林黛玉病情的描述只是根据他的想象以及他当时对相关疾病的了解,它不可能完全符合某一种疾病的所有线索,只能是很多方面很相像。对于我们来说,林黛玉只是一个噱头,我们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唤起大家对肺血管病的认识。”
在葛均波看来,林黛玉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如果你仔细去看的话,其实还是可以发现,作者对林黛玉病情的描述是有依据的,它符合肺动脉高压的表现。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辩论背后的人文关怀
日常生活中,肺动脉高压患者看起来也许和健康人无异,但他们不能过度劳累,也无法干重体力活。
也许只是爬上短短一段楼梯的运动量,就能让他们气喘吁吁,唇色青紫,因此他们也被称为“蓝嘴唇”。
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数量不容小觑。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因肺动脉高压相关引起的右心衰竭保守估计有数百万人,每年新增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4万余人。
“肺血管病是一个交叉学科,它既涉及心血管领域,也涉及呼吸领域,但在两者中都是弱项,是相对边缘的学科。”蒋鑫介绍说。
在国内,心内科、呼吸科、心外科、风湿免疫科、儿科等很多科室都会遇到肺血管病病人,但很多医院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也缺乏专门人员去做肺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和评估。
所以葛均波院士推动这场辩论,也是基于对该学科发展的重视。
“学术归学术,艺术归艺术。”葛均波说,“这场辩论其实无所谓对错,我们希望的是通过辩论首先能引起医务工作者对肺动脉高压的重视,促进学术发展,也唤起社会对这种疾病的关注。现场的医务人员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了解到更多肺动脉高压的信息,以后再碰到这样的患者,就能更清楚如何诊断和处理。”
这种希望在会场上得到了回应。
整个辩论过程高潮迭起。正方辩手发言结束后,反方一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黄玮吟诵了其课题组一位医学生所做的藏头诗,用这种方式把观点展现出来,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阵掌声。
“当时会议现场人特别多,大家都非常兴奋地参与到辩论中,这种效果是很难在一般的学术会议上见到的。”蒋鑫说,“对虚拟人物讨论病情,就我了解此前似乎没有,至少在网络上形成一定热度的,这些年我还从没见过。”
如今,这场辩论也在社会大众中激起了一阵阵余波。
“从这场精彩又有趣的辩论中,我们看到了医学专家们深厚的功底,也看到了白衣天使们的人文关怀。”一位网友评论说。
作者:张文静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转载自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