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藏地,世界屋脊,精神卫生专科建设尚属空白。今夏,上海市精神卫生援藏工作队带着各级领导的嘱托,踏上西藏日喀则市五个对口援助县的征程,这群医生翻山越岭,一路目睹着、记录着当地的精神卫生服务现状,竭力为当地送去“美丽心灵”,与患者约定一起看格桑花开。
高原上的新生儿,稍不慎就缺氧……
7月初的萨迦,早晨刚下过雨,十分阴冷。一大早,上海援藏精神卫生医生来到当地医院,只见已有很多患者、家属在候诊。来的全是藏民,黝黑的皮肤,纯朴的面容。遗憾的是,患者中绝大多数是精神发育迟滞者。
当地公共卫生医生告诉上海援藏医生李君,西藏还保留着在家接生的传统,接生婆有限的技术、卫生条件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处理不当均让新生儿的健康面临很大风险。加之地处高原,新生儿很容易缺氧,影响了神经系统发育,导致智力低下……
当地医生的讲述让李君眉头紧锁,“在西藏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不可忽视,且刻不容缓,需要从孕期、出生及成长全方位去关注每一个孩子。”
这是上海对口援建日喀则精神卫生医疗服务的第四年,也是上海成立精神卫生医疗队组队援藏的第二年。此次援藏队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疾控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以及金山区、浦东新区、崇明区、普陀区、杨浦区、徐汇区、静安区、闵行区、长宁区、松江区的区精神卫生中心共13位医务人员组成。这支上海精神卫生“智囊团”分赴亚东、江孜、萨迦、拉孜、定日五县,排摸当地精神卫生现状,做好疑似患者筛查与复诊患者随访,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在为期10天的援藏任务里继续带教当地精神卫生队伍。
两天翻山越岭,不遗留任何患者
不如藏地不知,当地百姓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不小。7月8日中午,上海援藏医生许烨勍、王琦经四个小时山路颠簸抵达亚东县城。亚东县城海拔2800米,但各乡镇海拔较高,最高达4500米以上。由于亚东县要随访的患者分散在全县五乡、两镇,要把所有人集中起来较困难,医生们当下决定:逐一入户随访,不遗留任何患者!
7月9日一早,上海医生先赶到县卫生服务中心,对当地医护、疾控人员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随后一行人开始了在海拔2800米至4500米间的穿梭,连续两天的翻山越岭,上海的这两名医生走遍亚东县七个乡镇,最终完成了对所有新增疑似患者的筛查与既往患者的复核诊断与治疗。
“有些村子地处偏僻,车辆已开不进去,需要走些山路,高原缺氧,步行变得很艰难,但由此想想大山深处的患者,就医路更是不便呀。”上海医生许烨勍说,两天虽辛苦,但想到孤寡、高龄老人不必来回奔波,看到贫苦户患者殷切的眼神、感激的笑容,着实欣慰,再苦都值得。
脚步走得越深,看到的问题越真。在江孜县,上海援藏医生张宴萍、刘洪涛发现,患者的病情大多不稳定,冲动行为者居多,进一步询问才知,患者情绪不稳定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中断了治疗——许多患者、家属没意识到药物持续治疗的必要性,治疗长期不规律。随访中,两位医生加强了对持续治疗的宣传教育。
入户排查也有别样收获。这两名上海医生在卡堆乡入户看望因状态不佳而没能到场的患者时意外发现,尽管患者看上去有些衰退,也存在交流困难,但总体情绪还算稳定,而且家属对患者的照顾很好,这位患者有单独的房间,衣服和居家环境都很干净。家庭支持的到位让医生们看到了这位患者康复的希望。
“明年我们还会再来,一起去看格桑花!”
在萨迦县,上海医生史曜维匆匆吃了早饭,就赶往吉定乡卫生院,听到上海医生又来萨迦县了,诊室一早就已等待了十多名患者。
史曜维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突然,一位藏民刚坐下就用两只黑黑的大手像两把钳子一样紧紧攥住史曜维的手,激动地不停说话。史曜维一个字没听懂,但能感受到他的善意。这时,翻译及时赶到,“别怕,他是来感谢的。”
原来,去年上海援藏医生抵达时,这位藏民带着妹妹来问诊,明确诊断后配了药,目前病情控制得很好。几天前获悉上海医生又要来了,他就一直期盼着,要带妹妹来道谢。
看着藏民眼里泛出的泪花,史曜维也很受触动。“医生只是做了最本分的工作,却给病患带去极大的支持。”史曜维了解那位妹妹的近况后,再度给予治疗指导。这对兄妹离开时,做了双手合十和单手掌心上抬的动作,翻译告诉史曜维这是“保佑”和“再见”的意思。
在当地,“上海医生”已小有名气。珠峰脚下的定日县岗嘎镇卫生院,上海医生穆新华、孙国英一行人刚驱车赶到,就被眼前一幕惊艳到:五百平方米的候诊大厅,前来就诊的患者安适地坐着,更像在自家房檐下晒太阳。原来,得知上海医生要来,岗嘎镇及邻近三个乡提前发出通知,并为就诊患者、家属准备了接送车辆。
问诊者里,有老人、孩子,也有面目清秀的年轻人,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受困于偶然发现或久未获治的精神疾病和情绪问题。家里有一个病人,不仅少了一个劳动力,更增加了家人看护负担,患者和家属迫切地想解决“心灵”问题。他们中,有的去拉萨看过,有的去成都看过,得知上海专家又来了,就盼着给上海专家再看看。
此次援藏10天,上海专家共走访五个县,覆盖61个乡镇,筛查疑似患者165人,随访复诊193人,为271名患者配药,一个个数字背后是重拾生活信心的个体,重新看到希望的家庭,更是上海精神卫生援藏队用爱与技术服务藏地百姓的真实写照。
藏语中,“安吉拉”是对医生的尊称。临行前,藏民们为上海的“安吉拉”披上哈达,一个女孩用普通话说:“下次来,我带你们去看格桑花。”上海医生们大声回答:“一言为定,明年我们还会再来,一起去看格桑花!”
作者:唐闻佳 乔颖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