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个珠峰,却还有太多医学上的珠峰等待被征服。这句话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吴劲松教授来说,意义尤为不同。
今年5月23日,拿着五星红旗,以及印有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标识和儿子名字的旗帜,47岁的吴劲松教授成功从北坡登顶珠峰,成为首位成功登顶珠峰的中国医生。
今天晚上,吴劲松教授与将在国庆档公映的《攀登者》电影主创人员共话“攀登精神”。他说,登山梦已圆,攀登医学高峰的梦永不灭。
▲吴劲松教授分享登顶珠峰经历,背后是登顶后正好遇到电影《攀登者》摄制组,与主演吴京合影
16年准备终圆梦,上海外科医生登顶珠峰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山峰,一度意味着“生命禁区”。
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登顶世界之巅,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让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世界最高处。1975年,中国登山队正式开展珠峰高程测定及地形图绘制,1975年5月27日,历经生死考验的中国登山队员成功征服珠峰,终于让珠峰有了8848.13米这个标准“身高”,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
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将于9月30日国庆档在全国公映的电影《攀登者》,再现了中国登山队的英雄们以永不言败的精神勇登珠峰的这段历史壮举。
本次华山医院职工读书节活动取名——“攀登者”华山·上影文化沙龙,请来电影《攀登者》主创人员与医务人员面对面。
沙龙活动伊始,一段《攀登者》精彩片花瞬间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攀登者》主演之一陈龙介绍了影片拍摄历程,并从饰演角色的角度分享了对“攀登者精神”的解读。陈龙在该片中饰演了首位测量出珠峰高度的中国人。他说,当时的队员虽然面对绝壁陡崖、冰沟暗河,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完成了测绘任务,他们不仅是勇敢的攀登者,更代表着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攀登者》主创走进华山医院,有缘由。原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有一位“登山达人”,他就是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劲松教授。
2003年,一部纪录片让吴劲松对珠穆朗玛峰产生了向往,萌生登顶的念头,此后便是长达十多年的“准备期”,直到今年5月23日,他成功登顶珠峰。
“攀登珠峰对我来说是一个梦想,是一个探索自然与挑战极限的梦想,要是在山下,我永远也不知道山上有什么。”吴劲松说。
勇闯“生命禁区”,登珠峰与手术有共通处
珠峰被称为世界屋脊,登顶珠峰是一次对个人身体与精神极限的双重考验,非普通人能做到。吴劲松说,医生是一个天然具有人文关怀的职业,在忙碌的外科医生工作之余,登山可以让人思考和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在吴劲松看来,登珠峰与手术还有共通处,“登山与手术有时候也一样,千钧一发的时刻,需要你在紧急情况保持冷静,最快做出最好的选择,这就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与信念。除此以外,登山与手术也需要团队合作,在并肩作战,挑战未知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信任、团结一心。”
过去的一个甲子,珠峰留下了诸多中国攀登者无畏的足迹。在访谈互动环节,华山医院党办副主任陈勤奋副教授从医学人文视角解析“攀登精神”在探索人类未知和生命禁区的价值,对“攀登”的意义与内涵的探讨,引发在场医务人员的共鸣。
每一位攀登者都有共同的特质:勇于挑战的雄心、愈挫愈勇的坚韧;无畏孤独的自省、荣辱不惊的坦荡;每一位攀登者,又肩负不同的使命,怀有不同的愿望:他们或肩负祖国的重托,在世界之巅升起五星红旗;或怀着挑战自我的梦想,在各行各业攀登着高峰。
吴劲松教授说,眼下,作为登山者的梦已圆,但作为医生,攀登医学高峰的梦永不磨灭,探索人脑的征程永不停止。
作者:唐闻佳 柯颖达
摄影:唐闻佳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