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相关眼底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治疗,然而在门诊中只有不到20%的患者会坚持随访与治疗。”昨天,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的“点亮夕阳”公益关爱老人眼健康项目启动会议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孙晓东教授团队强调:老年相关眼底病的治疗中,“坚持”是关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类对于失明的恐惧仅次于癌症和艾滋病。目前全球视觉残疾人口已达到2.9亿,失明影响的不仅是个体,而是整个家庭乃至社会——视觉残疾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使社会看护成本大幅上升,也带来因病致贫等问题。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老年相关眼底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等正成为老年人群中第一位致盲原因。55岁以上患病率达到15.5%,65岁以上达26%,到了75岁以上高达34%。
据悉,黄斑变性是眼底病变的一种,影响的是视网膜神经组织,因其难可逆、高致盲的特性,曾被眼科界公认为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已成为老龄化社会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抗VEGF治疗成为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一线治疗方案,患者的病情进展和视力减退均能得到控制,抗VEGF治疗因此在2006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展抗VEGF疗法的机构,约60%-80%的患者在市一医院眼科接受规范化治疗后能够得到较好控制。
可惜的是,我国每年新发眼底病患者中能接受抗VEGF规范化治疗的患者比例不到10%,失访率却高达80%。
“黄斑变性往往是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治疗的,但实际上许多患者来看了几次门诊之后就不来了,也联系不上,十分可惜。”孙晓东告诉记者,“对疾病危害的认识不充分和经济负担是导致失访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
今年,市一医院正式获批为“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未来院方将积极聚焦老年性黄斑变性等致盲性眼病,通过临床研究与新药临床评价赋能创新策源力。同时,通过开展临床研究与新药临床评价,推广临床技术与经验,联合社会公益力量,降低全国重大致盲性眼病致盲率,造福眼病患者。
“以抗VEGF药物为例,目前大部分药物都是进口的,近几年我国正在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新药,其中有已经上市的,也有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的。”近年来,市一医院获批成为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的“新药临床评价平台”,同时正在牵头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治疗眼底病1类新药重组全人源抗VEGF-抗补体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及产业化研究”项目。
孙晓东表示,“如果能取得突破,这将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个同时具有抗VEGF和抗炎效果治疗wAMD的双特异性抗体类新药。我们希望通过激发医生的原始创新力和动力,为老百姓提供更经济、实用的国产替代治疗方案。”
据悉,此次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永达公益基金会共同启动的“点亮夕阳”公益项目将在3年内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用以定向资助老年性眼底病、白内障、遗传性眼病等致盲性眼病贫困患者的治疗、手术和基因筛查,以“公益+科研”的合作方式精准健康扶贫,使致盲性眼病领域的研究成果能更好地应用于患者,使患者不因经济问题而放弃治疗机会。
更多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所提供的大数据,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也不乏裨益。未来可在这一项目上的合作能够赋能医院在创新上的策源力,进而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树立上海特色医学服务品牌。
作者:记者李晨琰 通讯员金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