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大学医学院与医疗机构共建,全面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级,这件事上海走在了前列。
在今天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全科医学研究生教学师资和全科医生临床能力提升培训班暨第十届上海市中美全科医学论坛上,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教授宣布,包括浦东新区花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陀区石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嘉定区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五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去筹,成为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医院等全市现有的四家“同济系”三级综合性医院成了“兄弟单位”,也让附近居民对“家门口的医院”有了更多期待。
跻身“同济系”,居民安心留在家门口
去年,嘉定区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了我国第一家正式冠名大学医学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成功跻身“同济系”,小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变得热闹起来。
德国汉堡的多位医学专家走进社区,与全科医生分享德国家庭医生的自我管理体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的专家通过门诊带教、临床案例分析等活动,向全科医生展示国外全科门诊标准化接诊流程与诊疗经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专家教授隔三差五走进中心坐诊带教……
▲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专家门诊带教,帮助全科医生打开问诊思路
全科医生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越来越多居民愿意安心留在家门口看病。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盛飞告诉记者,目前中心日均门诊量在1000余人次,截至今年9月,中心常住人口签约人数已近四万。
而在浦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帮扶近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此次成功去筹的浦东新区花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据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教授介绍,包括心血管、神经内科、康复、心衰、肿瘤等学科在内的专家教授每月都会下沉社区,指导全科医生开展常规医疗工作。而全科医生则保持每周一次的频率到医院,跟着专家查房、门诊,补充专科知识的短板。
“当全科医生到达一定水准后,我们也会邀请他们到医院坐诊。”刘中民表示,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同样是三级综合医院所缺少的,可以弥补医院在全科诊疗方面的不足,“这是一个保持紧密互动又共赢的过程。”
多重培养路径,提升全科医生职业发展空间
大学医学院愿意参与共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件事并不多见。同济医学院的这一举措,可以说创新地探索了全科医学发展模式,也为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和职业发展的改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全科医生是基层的未来。”郑加麟说得诚恳,只有提升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才能让居民愿意信任他们,将自己的健康交给他们,从而真正实现分级诊疗。
作为同济大学医学院国际化全科人才培养体系下的核心和重要环节,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和输出高层次水平的全科人才。
去年,嘉定区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蒋玉婷通过学术型全科硕士单考班,成功考取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
“同济大学医学院为我们这些扎根社区的全科医生提升了职业发展空间,也让我们能够顺利在社区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正在进修的蒋玉婷欣喜地告诉记者,从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医生”也时常有机会跟行业大牛做实验,到海外接受专科培训。
此外,同济大学医学院去年还特别成立了健康政策与医学教育研究所,针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方法、效果及成果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与验证。
目前全上海市共有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筹建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社区卫生中心,13家筹建成功,7家去筹成功。
郑加麟表示,在未来两年内,计划纳入更多的优秀社区卫生中心成为附属单位,加速上海社区卫生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及科研平台建设与提升。“相信通过这种医学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共建的模式,未来会涌现出一批会看病、能科研、善管理的国际化全科人才”。
作者:李晨琰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