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研究员马晓芃
【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文汇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拓宽病症开新路
走入马晓芃的诊室,满目看到的都是长短不一的金针、银针,粗细不等的艾条,大大小小的玻璃罐,以及规格不同的注射器等。这些都是她针灸的工具,就是应用这些小小工具。这些年来,马晓芃将传统方法与现代诊疗相结合,不断拓展针灸治疗领域,治疗范围从针灸科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骨伤科疾病,扩展到内、妇、儿、外、五官、皮肤等科,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许多跑了多家医院治疗未果的疑难病、慢性病患者,经过她的治疗后屡见奇效。
1998年,马晓芃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跟随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工作室导师赵粹英研究员学习,成为工作室的学术继承人。2001年,她成为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的一名主治医师,又进入上海市名中医吴焕淦教授课题组工作,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吴焕淦教授的引领下,开展了艾灸治疗肠腑病症(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与诊疗方案推广工作。
在临床应用中,她还发现针灸对五官科疾病常有奇效,就萌发了开展临床研究的想法。2004年,适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龚博士合作开展干眼症的研究,鉴于彼时干眼症还是一个不被所有眼科医生认识的病症,没有可以根治的方法,龚博士希望能够共同探究传统医学对干眼症的疗效。于是,马晓芃在门诊中又开展了针灸治疗干眼症的系列研究,形成了易于推广的针灸治疗干眼症诊疗技术,且在门诊中根据每个患者的自身情况辨证论治,开展个体化治疗,进一步提高了干眼症的针灸疗效。
目前,马晓芃在门诊中以干眼症研究为契机,不断拓展针灸治疗眼科新病症,特别在针灸治疗眼科疑难杂病方面不断探索,攻坚克难,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科疑难病症的临床治疗方案。
践行灸法倾全力马晓芃临床治疗擅用灸法,常将灸法用于虚、寒、痰、瘀等症,还开展了系列机制研究,并获得了10余项课题资助。灸法是将艾绒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穴位,起到温经通络、调整脏腑的作用,在“温调脏腑”方面优势明显,特别在延缓衰老、治疗疑难病症方面常常有独到的疗效。艾灸的方法众多,包括温和灸、麦粒灸、隔物灸(如隔姜灸、隔蒜灸、隔药饼灸等)、铺灸、温针灸、灸盒灸等,马晓芃样样精通,临床中将灸法应用于慢性胃肠炎、关节炎、痛经、闭经、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亚健康等病症的治疗,疗效显著。
2008年,国家科技部立项了我国首个灸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马晓芃担任项目的学术骨干和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全程参与了项目的申报、启动和研究工作,并在首席科学家吴焕淦教授带领下提出“艾灸镇痛”的新观点。以肠腑病症为载体,她和团队开展了系列研究,部分揭示了艾灸治疗慢性内脏痛的中枢及外周生物学机制,已发表多篇SCI论文并引起了国际、国内学术界对艾灸镇痛(慢性内脏痛)的关注,在同领域中处于国际先进地位。
在临床中,马晓芃还热心为宜灸的患者制备艾灸方案,针对患者的舌脉证,设计施灸穴位处方、施灸方法、施灸时间以及施灸频次,让患者在家中自灸,既方便了患者,又增加了临床疗效,颇受患者的欢迎,也切实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推进灸法的临床应用,马晓芃还积极著书立说,作为联合主编出版了《中国灸法学》《中国灸法学现代研究》《灸法学》教材等灸法专著,还积极申请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为灸法的传播和推广不遗余力。此外,由于灸法适应症广、安全有效、经济节约,且操作简便,并有多种多样的灸具辅助,易学易用,便于进社区、进家庭,特别适合于家庭自我养生保健。她还走入社区宣传灸法,深入贫困地区义诊、应用灸法为患者解除病痛,为广大患者建立了“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深”的中医健康养生观念。
心身同治重调神
每次看到马医生,她都是笑意盈盈的。这次采访她后才知道,她上午的半天门诊,患者量都在五六十个,忙时甚至七八十人,经常是要站一上午、针一上午、说一上午。门诊结束时,已经是下午一两点了,才开始吃中饭。一年用掉的一次性针灸针更是不计其数。患者常常很心疼马医生,总有人帮她端水、搬凳,希望她能喝上一口水,能坐着针一个病人。即便忙成这样,她还是把和患者交流作为诊疗中的一项必备工作。
《素问》中载:“能形与神俱,而尽修其天年。”形是指躯体、脏腑,神是指心理活动。中医“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是心身合一的理论基础。形俱而神生,神又是形的主宰;心身同治实际上就是中医整体观的一个具体运用。因此,针灸临证治病之时,马医生强调当先治神以调其形,认为“欲却其病,先定其神”,形神相调,疾病得愈。除此之外,她还特别提倡和患者加强交流,通过语言调患者之神,以消除患者的顾虑,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马医生说,在针刺过程中,不管大人小孩,都需要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是为了缓解患者在扎针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心身同治,才能提高疗效。在她的诊室里,治疗氛围良好,先来诊治过的患者情绪良好、信心十足,把正能量传递给后来的患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每位患者都尽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马医生说:在帮助患者树立良好心态的同时,医生也同时受益,因为疏导患者的过程,也是医生自我疏导、自我心理修炼的过程。
针灸对大多数病症,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对于慢性病而言,累积疗效非常重要,要有持续的良性刺激,才能使机体失衡的阴阳重新建立,保持新的相对平衡。不仅要恢复生理平衡,关键还要恢复心理平衡。而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需要医生的耐心和患者的信心。
有一次门诊结束,一位患者看到马晓芃终于空下来吃饭了,抓着机会想要多咨询一下。其实那时候,马医生忙了一上午,已经累得完全不想说话了。但她明白这位患者也是好不容易抓到机会,希望多问问医生多了解病情,缓解内心的焦虑。于是,马医生没有草草打发他,仍然认真细致地回答了他的所有问题。很多时候,当一个人在正常状态下、处于舒适的环境中时,所表现出来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真实的心理状态。而只有在压力、冲突的状态下,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良好的情绪,并且能从对方角度出发,客观地考虑问题,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修为。“强者自救,圣者渡人”。生命的存在,就是要把人生中所有的困厄与负面,转为一种正念和正面的力量。
名医简介
马晓芃: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针灸学会灸疗分会常务理事、实验针灸分会理事、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针灸学会理事、眼耳鼻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针灸杂志》、Journal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编辑部主任,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工作室学术继承人;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
长期从事针灸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课题2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各级科技奖,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等。获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作者:钟意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