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马哲的学术性:
回归切中并揭示社会现实的主旨
有了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经历后,吴晓明有种庖丁解牛的快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始终会有雾霾飘过。虽然告别意识形态已是30年来学术界的共识,可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而存在的思想派别时,往往淡化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厚的学术性。
对此,吴晓明颇为担忧。“事实上,最近30年大家也都意识到要补课,要让马克思哲学的真理性回归到学术性。”吴晓明举例,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是其之后的思想家们公认的,列宁指出,不读黑格尔的《逻辑学》,就读不懂《资本论》;而法国20世纪知名学者雷蒙·阿隆在撰写巨著《社会学的主要思潮》时,借鉴的四位思想家中,卡尔·马克思和韦伯·马克斯就在前列。“为何马克思在从事共产国际联盟运动时,不断退出回到书斋,为何他的《资本论》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出版,为何他留下了那么多的《政治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哲学的确重视实践,而背后是学术深度在发力,大英博物馆里,马克思几乎涉猎了近80位学者的著作,并留下无数的笔记。
吴晓明认为这样一种误解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家对马克思提出的“现实”概念理解过于简单化。“现实”并非知觉或知觉感受到的“事实”。马克思的“现实”概念源于黑格尔,黑格尔认为,“现实”是实存和本质的统一,它不仅体现为展开过程,并且关涉到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不假以深入的理论和学术难以达到本质性及展开过程的必然性。吴晓明例举了海德格尔对马克思 “人的异化”理论的评价,认为“是深入到了历史的本质性中,比其他历史学更为优异。”海德格尔甚至说,自己的老师胡塞尔和同时代齐名的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都没有深入到那一步。他高度评价马克思是了解了这个时代的两重的现实性“经济发展以及这种发展需要的构架”,只有到达马克思对“现实”的理解维度,才有资格和马克思主义对话。
在严谨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回归学术的高度方能彰显其价值后,吴晓明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的主旨在于深入社会现实,马克思和黑格尔都非常反对主观思想,他以“外部反思”为例,哲学上是指忽此忽彼的推理能力,它从来不深入到事务的实质性内容之中,但它知道一般的原则,也知道将一般原则运用到任何内容中去。例如,从俄罗斯回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当时认为中国革命的根本之举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结果从南昌起义到武昌起义均告败。就目前而言,这种主观主义的“外部反思”思维不仅在马哲领域,也普遍在社会科学界,“只是那时的教条是从俄国而来,现在是从美国而来。”并非原理不对,吴晓明再次强调,是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学术的核心就是要切中现实,深入到具体内容中。
记者就房价问题和吴晓明展开了讨论,“如果简单看,这是个经济学的问题,其实很大程度是个哲学问题。”在课堂上,吴晓明问学生们:
“租房100万,买房200万,你买吗?”
“当然买!”
“买房300万呢?”
“还是买!”回答迟疑了半刻。
“500万呢?”
“我要想一想。”1分钟后,“还是买!”回答壮士扼腕般的悲壮色彩。
回放了课堂的一幕,吴晓明笑着说“这里看出中国人对不动产有独特的领会方式,所以,单从经济学角度去借鉴美国的房产政策、东南亚方式,最终都会反弹,因为没有考虑到背后有着中国购房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马克思主义必须回归高度的学术性,到反思“外部反思”思维在社会科学界的无形渗透,到房价背后的经济学单一思考带来的治标不治本,吴晓明旁征博引,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在于“揭示并切中现实”,而这个现实必须在高度理论的引导下方能完成得更有效。期间,与学术对话,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所在,这也是他研究马哲的出发点和最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