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旗下书店落成的发布会上,出版人路金波这样描述他对文化的理解:“如果我穿了一件短袖,什么字也没有,这叫汗衫;有了字,就叫文化衫。但没有这几个字影不影响穿?不影响。”
发布会现场,路金波身着一件浅蓝衬衫,有褶皱,搭配黑色西裤;站在穿粉红长裤粉红球鞋的冯唐边上,商务得恰到好处。末了,不忘调侃,“今天没穿印着‘成事’的文化衫,广告效果大打折扣。”作家冯唐此次携新书《成事》前来帮书店助阵。
路金波时常自嘲“没文化”,却搞定了一批中国最具知名度的作家,其中包括严歌苓、冯唐、易中天,成为中国畅销文学出版界的奇迹人物。
怎么搞定的?冯唐说:“金波的方式是看我出了一两本书,看着挺有卖相,慢慢在事业上升期。他就说:‘别人给你多少钱,多少版税?’举个例子假设人家给我10万,金波说,‘我给你20万。’他就用这种方式把作者都拉过来,是一个‘杀手锏’。”
商业——路金波毫不掩饰这个挑明了说会折文化人风骨的东西,即便他自己曾是叱咤网络的文学青年,谈及怎么跟麾下的作家们相处,他对记者笑言,“跟王朔他们聊天,好好听,然后趁他们开心的时候,赶紧拿出版合同就好。”
正应了王朔的一句台词,“这就是那叫做红尘的东西。万丈。”
出版人路金波,发布会照片
“六便士”
冯唐新书《成事》的推出源于路金波邀请他翻译由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
路金波描述,因为是翻译,起初给了冯唐很少的钱。不过在交流的过程中,冯唐提出读懂曾国藩就俩字儿“成事”,他听罢豁然开朗,觉着有用的书能卖得更好,所以就改了合同,有了这本管理类书籍——以麦肯锡的方法论解读曾国藩的成事学。
“出版商跟作家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本质上来讲我们走到他们身边,看看他们在想什么。我们就替人做点商业化,有时候是拿钱诱惑,把他们的想法变成文字;有时候是把他们写好的文字变成书;有时候把书吆喝吆喝卖得更多一点。出版商是特别卑微的工作。”路金波对记者表示。
也许,化解前文学青年“卑微”心态的最好方式是在商言商。
2005年,路金波瞄准了一个老同事庆山(原笔名:安妮宝贝)。他回忆,当时公司总共应该有400万块钱,签约第一个作者花了8万块,还有392万。“跟庆山谈生意是一分钱一分货,她以前是我们榕树下网站的同事,但她干啥都特较真,跟她说什么话一定要马上做到,所以我当时跟庆山签那个合同是真给了200万。”
2005年至2007年,出版业“新手”路金波先后将庆山、郭妮、王朔、饶雪漫纳入麾下,而就在2002年,由于供职的榕树下文学网站被转卖,前总编辑路金波被当成“嫁妆”,领了二十几个人,搬去郊区,“被开始”出版生涯。彼时,他从西北大学经济系毕业5年。又过了3年,他把网站转卖,真正变成了一个纯出版人。
十多年后,当他回忆签下那些作家的经历时调侃:“还好贫穷没有限制我的想象力。”
作家冯唐,发布会照片
“月亮”
就像一个纯粹的商人很少会用“卑微”形容自己的工作,路金波的“心气儿”与现实感矛盾地交织在一起。
他说话慢条斯理,时常一语双关,提到冯唐时,他说:“冯老师也经过了几个转变,先是写小说,后来不小心写了一首凡有井水处都咏叹的‘春风十里不如你’。”(记者注:北宋诗人、“妇女之友”柳永的词曾被形容为“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他自嘲没有文化,却保持着每天看书的习惯。他觉得真正读懂书是在生活中,别人只是给你一个符号;另一方面又说很多书得反反复复看,一开始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但过段时间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他认为文化相较于教育和法律,之于人见效奇慢,自己作为一个书商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改变现状,可是自己的公司却推出实体书店,精选出1000本经典称之为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希望受众多一些共同语言。
“在我的出版工作经验中,感觉读庆山的是不读冯唐的,读冯唐的是不读严歌苓的,读严歌苓的是不读张皓宸的。那我觉得要不大家还是都读读《红楼梦》。”路金波对记者表示,“现在网络上任何事儿,人们都会因为价值观的冲突吵成一片。我们把1000本经典书出版了,放在小书店里,因为有共同的阅读,是不是能多一点共同语言?这是出版工作和卖书工作真正的理论基础。”
在发布会上,当路金波聊完“什么是文化”后,冯唐回答:“文化内涵太深,我只能说一点皮毛。我曾经去日本看‘曜变天目与破草鞋’的展览,看到四五个,四五个老太太结伴,很安静地在美秀美术馆前排队。她们从一个山头跨过一条桥,跨过一个山洞,豁然洞开,忽然看到这个贝聿铭设计的美术馆。美秀美术馆如果只是一个山头,那就是一个自然风光;有了这么一条路,建了由贝聿铭设计的美术馆就变成了有文化;又作了‘大德寺龙光院·国宝曜变天目与破草鞋’的展览就变得更加有文化。文化可能是人比较矫情的地方,但人脱不了这些东西,不然日子就会过得很没劲。”听完此言,路金波微微一笑。
也许那时候,他的心中是有月亮的。
作者:苏展
责任编辑:孙欣祺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