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者难追》孙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孙郁在序言的开头对《往者难追:我的阅读与记忆》有精简的介绍:“这本书的文章,都是在《读书》杂志上刊登过的,时间跨度有26年之久。”《往者难追》可以被视为一本杂志和一个学者相拥取暖、互为见证、相伴相随长达26年的成长之旅。与此同时,这部书也可被视为孙郁自我精神成长史的阶段性回顾与总结。
对学者来说,阅读是记忆的一部分,记忆中充满阅读带来的芳香和愉悦。“我们这些曾经带着寻路之梦的作者,精神有深浅之别,见识有高下之分。但追赶思想的脚步,是不能停歇下来的。”这种话最是动人最有力量,它比那些一味振臂的声嘶力竭不知高明多少倍。一个醉心于学海之中的精神摆渡人,用温婉柔和的口吻告诉我们他的突围之旅时,听者的心会得到怎样的启迪呢?拥有光明前程的精神回望,对读者来讲是独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的。
《未完成的雕像》是关于唐弢《鲁迅传》的评论文章,我并不是头一次读到它,但我依然逐字逐句地再次通读了一遍。孙郁把唐弢身处老境时的痛苦、迷惑、挣扎,把唐弢在鲁迅传记写作上的愿望、志向、规划,把唐弢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上的左右逢源、闪躲腾挪,把唐弢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左右摇摆的心力交瘁、步履蹒跚均刻画得入木三分。一篇评论文章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并不多见。我只消把文章中的妙语摘出一两句来,便可还《鲁迅传》背后唐弢的三五分模样。“它确实耐读,文章虽没有浓彩大墨,没有过于感性化的渲染,但这半带考据、半带论述的文体,仿佛他的某些被延长了的‘书话’一样,有一种精善秀雅之气。”“唐弢以杂文家和藏书家闻名于世,他对笔记文学和版本目录学的嗜好,也感染了这部传记。其考据、钩沉、议论、状物的水乳交融的描写,真是漂亮。”
把孙郁笔下提到的一个个作者笔下的一部部书稿堆起来,读者不难可以从中觅得他在26年的光阴里,从前辈学人与同辈学者身上得到的启发与助益。唐弢永不休止的攀援精神、王瑶卓绝超拔的人格魅力、弘一法师的淡泊与自守、曹聚仁的朗然精神与明快调子、张中行的恬然自得与悠然自适、高远东的深邃、邹韬奋的宽厚与沉着……除了以上那些人物,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鲁迅。鲁迅的渊博、广阔、幽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孙郁的读与写。不说他研究鲁迅的专业著作,单是这些因闲读而生的文字,皆处处可以见出鲁迅先生的影子来。在孙郁的世界里,鲁迅早已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还是他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孙郁说:“鲁迅思想的丰富多样,也导致了他的研究者的多种多样。”正因为如此,他借高远东、徐梵澄、郑欣淼、汪卫东等人的著述大谈特谈鲁迅,我能感受到其心中深藏许久后忍不住汨汨流出的快意。
在读过孙郁的《鲁迅藏画录》《写作的叛徒》《椿园笔记》等著述之后,再来读《往者难追》,对我来说也有回头看的意味在。这是读者与作者的合拍与共鸣。只是我的读不管引起过内心怎样的震动,都不如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探寻与求索来得刻骨铭心。也许正是他一次又一次甘之如饴的阅读所凝聚成的思想之光,转换成倾泻于笔端的力量,使我多次被孙郁升华之后的神来之笔所折服,深陷其中久久流连不愿离开。比如在论及曹聚仁和周作人的相通之处时,孙郁认为:“在历史的隧道间穿行的时候,他们均有挥洒自如的一面。中国文人,直陈历史时,要么因褊狭而走极端,要么因学识不逮而得之皮毛。像他们这样的人,真真是凤毛麟角,很少见到的。”又比如读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孙郁纵谈古今后认为:“明末读书人喜谈宋的文化,今人嗜谈五四,其实都有遗民的因素。那其实是一种向往和价值的认可,‘士’的思想支撑,大约就在这里,其实自孔夫子一来,不满当世者,大多有着复旧的梦。”
这一类趣味与见识兼有的文字,是一般读书人写不出来的。它带着夺人眼球的光芒闪现在缓缓推进的论述中,让孙郁的文字独具一种格调。我是孙郁的忠实读者,极喜欢他的作品却没有部部紧跟。遇见一部读一部,不拘书的新与旧、厚与薄、内容与体例。读后所得的多与少,是我所不能也不愿计较的。读孙郁不能紧,也不能快。因为孙郁笔下行文如对人倾心讲述,娓娓道来,有一种熨帖之感。如果贪多求快则会破坏弥漫于字里行间的静气,读得再多都无法入心。遇见一部耐读又好读的书,如遇见一个丰富且有趣的人,通常不会在意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倘能在闲聊中忘却时光疾驰,就是对缘分之美的最好诠释。
我在孙郁的这部书里,悟到纯粹的学者其背后的真实身份是读者,一个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书页间流连忘返的嗜读之人。他品读好书,总能赏鉴书中之好、之美,虽也指出书中之不足,那是基于真实情形的考量,且可以引起自我省悟。这样真诚又向上向善的读者兼学者用心写出来的书,如果不能打动读者,倒是很奇怪的了。
作者:张家鸿
编辑:周俊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