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再次从这里开始》
【日】是枝裕和著
匡匡译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本书是戛纳金棕榈奖得主、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最新作品。从未面世的随笔、极私密的访谈、深入生命的66部电影,呈现是枝导演的创作灵感与电影世界。2019年戛纳金棕榈奖获得者奉俊昊、《小偷家族》主演树木希林、法国影后朱丽叶·比诺什等人特撰文推荐,讲述他们眼中的是枝裕和。
下一部影片我想讲述一个与“父性”有关的故事
是枝裕和
我的新作《奇迹》,讲的是由于父母离婚,而跟随妈妈在鹿儿岛生活的哥哥,与随父亲居住在福冈的弟弟,相信奇迹的发生将改变目前家人分离的现状,而展开了一系列行动的故事。尤其是哥哥,起初他认为,与其这样跟弟弟分隔两地的状态一直持续下去,还不如让樱岛来一次火山爆发,把眼前的生活彻底毁掉的好。然而,旅途之中他才发现,自己恰恰生活在这些珍贵、不可替代的日常事物的环绕下,它们一旦被毁,便将彻底失去。最终,他切实感受到,自己也是身边世界的一部分。我想把这种心理层面的转变,作为影片的纵轴去构建故事。
▲《奇迹》海报
早年,我曾在拙作《无人知晓》(2004年)中刻画了四个被母亲抛弃的幼子,仅凭着自身的力量,过着悄无声息、不为人知的日子。那个故事讲的是,在某间公寓里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对孩子们来说珍贵不可替代的日常之物,是如何慢慢失去的。假如《无人知晓》过于消极的话,那么这一次,索性我就拍得“积极”点,让孩子意识到那些“寻常到不值一提”的东西,有多么“珍贵到无可取代”。
▲《无人知晓》海报
从这种意义来说,本次东日本大地震,恰恰是一场让日常的珍贵性“在失去之后方才浮现出来”的灾害。只是,观看者会如何去理解它,我就不得而知了。但在我看来,并不会因为震灾发生,《奇迹》这部电影的意义就发生了改变,变质成了完全不同的东西,或彻底丧失了它的意义。
从我自身的立场来说,并不愿有意识地选取震灾为主题,去创作虚构的作品。既然自己的认知已发生了转变,那么假如投入创作,产出的作品也应当随之改变,我希望把这种意识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轴,去从事电影的制作。不是从电影去改变,而是从自身去改变。这不仅仅是由震灾引发的,毕竟,当我们身为人子时创作的东西,与成为人父时创作的东西,在对亲子关系的描述方式上,是会有所变化的。同样,在灾区目睹并接触了受灾现场之后,我已与早先那个自己不再相同,电影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假如不变,我自己也就停止了成长,止步于过去了。一直从日常角度对人们的生活展开观察的我,不必有意识地催促自己改变,只要采取顺其自然反映现实的方式,让作品自行改变即可。
▲是枝裕和
此刻我身为一名父亲,最先感受到的是,在东京,政府对那些拿着测量仪去测算学校公园里辐射值的父母,或尽量购买产地远离灾区的食品的父母,会斥责其“歇斯底里”。然而,政府给出的信息如此地含糊潦草,那么从父母的立场来看,当然不管什么消息都会选择去相信吧。为孩子考虑,尽量伸手抓住足够安全的东西,在我看来也属于人之常情。因为大家面对的是一种充满未知的状况。至于今后得出的研究结果会是怎样,此刻谁也不得而知。但届时再去后悔,说什么“为了孩子,当初要是选择这个就好了”,或许为时已晚。
包括这些切身的生活琐事在内,此刻我所面对的问题是,“成为人父,究竟意味着什么?” 下一部影片,我想尝试从这一点出发去展开创作。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但我感觉母亲在诞下孩子的一瞬间就已是母亲了,而父亲对待孩子,却必须先获得些什么方才能成为父亲。至于获得的方式,或者与孩子建立关系的方式,男性并非与生俱来便拥有与之相关的能力,对此,我有切身的体会。又或许,我只是欠缺一些自信吧。但“没有办法彻底地成为一名好父亲”,在我而言,是十分真切的感受。直到如今这个年纪,回首过往,我方才明白,当年父亲其实也不懂得该如何与我相处。男人为何无法成为一个完美可靠的好父亲呢?或者说,为何非如此不可呢?我想讲述一个与“父性”有关的故事。至于它会不会与本次大震灾有什么联系,尚不得而知。但是从社会接收到的东西,与自身怀抱的问题,两者是无法分割的。极有可能,我会从自己此时尚未意识到的东西,着手去进行拍摄呢。
作者:是枝裕和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