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公祭大会影像截图。
■文汇报记者 李婷
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近日,上海音像资料馆公布了两段珍贵的影像资料,它们记录了抗战史上首个全国性的公祭活动。那是1932年5月28日,为了悼念和铭记在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将士,鼓舞全民族抗日决心,一场声势浩大的追悼会在苏州五卅公园举行。时任中华书局编辑所长的著名教育家舒新城,用“自用的小电影机”,记录下了大会的实况;当年福克斯电影公司新闻记者拍摄下的有声新闻短片,也还原了历史现场。
数万幅挽联绵延至会场四周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将士在上海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该战役虽然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但有一万多名将士英勇牺牲,损失惨重。同年5月5日,国联主持中日签订《上海停战协定》,上海划为非军事区域,中日军队全部撤退。23天后,第十九路军、第五军以及各民众团体联合在苏州五卅公园举办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
这段珍贵的影像资料时长大约2分钟。从画面可以看出,悼念规模很大,会场氛围庄严肃穆。会场的中央搭有主席台、音乐台及指挥台。主席台上高悬“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白布横幅,两边悬有挽联:上联是“生作干城,死为雄鬼”,下联是“英灵不泯,浩气长存”。
画面中,会场大门口有素牌坊二座,左右两边门亦各有素牌坊一座。追悼会上,各界送来的挽联有数万幅,从公园内一直挂到了会场外路口并绵延至会场四周。各界送来的花圈也有好几千个,放满了祭台上下。其中,第十九路军交通处送的花圈是用所缴获的日本飞机抛下而未爆炸的50磅炮弹一枚,及两支三八式步枪支架制作而成;其他有绢制的、蜡制的,不一而足。祭台前“为国捐躯”四字大花圈,是第十九路军各师各旅各团各营各连合送的。据当时的《申报》记载,当天出席悼念活动的总人数达5万余人,包括何香凝、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会上,主祭官致哀悼词,李济深宣读祭文,而后与会者献花圈。大会还发表了《告全国民众书》、《告我军官兵书》。
多家西方媒体现场报道
上海音像资料馆规划部主任汪珉说,有关1949年前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历史影像资料主要散落于民间。这次公布的“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影像资料此前为个人收藏,原始胶片的包装盒上还有拍摄者舒新城的签名。上海音像资料馆专家通过特殊技术手段,对霉变胶片进行修复处理,尽管画面仍有些模糊,但借助先进技术还有望进一步修复。
据悉,在征集到这段影像后不久,上海音像资料馆又在美国发现了当年福克斯电影公司新闻记者拍摄下的有声新闻短片,时长约8分钟,人们可以从中更清晰地了解到公祭活动的全过程。汪珉说,这部短片有现场同期声,更为全面完整地还原当年公祭历史现场,画面上可以看到来自各地的记者身影和当时百灵电台直播话筒,这说明这场追悼大会是一场全国性的纪念活动。悼念活动甚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多家西方媒体在现场报道便是最好的证明。
抗战史专家表示,上海音像资料馆公布的这两段影像资料,从民间和西方媒体两个视角记录了国内首次为抗战阵亡将士举办的全国性追悼活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上海中山学社副秘书长马铭德认为,在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重温历史影像具有特别意义,对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发扬光大抗日救亡运动中萌发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