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展现了乐人、舞伎、乐队、乐器等生动的音乐生活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丝绸之路音乐史的珍贵图像资料。图为莫高窟第85窟净土菩萨伎乐图。(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邢晓芳实习生 李思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在“一带一路,文化引领”的战略下,如何继续以音乐为媒,继续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彼此理解和尊重,共同铺就和平稳定、共同繁荣之路? 今年4月28日开幕的第33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期间,上海音乐学院将联合世界知名音乐艺术院校,主办“丝绸之路国家音乐学院院长论坛”,围绕上述话题展开深入研讨。强调“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多样性的音乐教育合作,让作为文化交流象征意义的“丝绸之路”继续延伸,构筑一个不分“东”“西”,而属于“我们”的文化与资源共存共享的平台。
2015年9月,联合国总部第70届大会特别首脑会议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15年人类面对的重大议题和目标。随后包括国际音理会在内的9大国际文化组织联合发布了“Thefuturewewantincludesculture”的联合公报。该公报强调“文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四个重要维度。作为人类社会精神及物质财富总和,文化体现了整体价值观。其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文化创造性以及知识传播,皆为“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制定“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规划,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民心相通。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项目援助、专业交流、联合申遗等文化活动,将大大丰富合作内涵,打造互信、融合、包容的命运共同体。
自古以来,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人类社会不同群体和个人的情感与精神表达,并以其特殊的语言,发挥了人类相互交往、理解与对话的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作为沟通东西文明的交通要道,同时也造就了世界历史上最为多彩的音乐长廊。生活于其间的不同民族和人民,在互惠交往中汲取灵感,演绎并书写了彼此音乐舞蹈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回望丝路文明、倾听丝路之音,是自历史纵深处望向未来。
有专家认为,“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不仅充分展示了多样性,更体现了人类自身与文化传统、整体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然而,“丝绸之路”丰饶的音乐景观,却相对来说还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
上海举办“丝绸之路国家音乐学院院长论坛”的消息传出,已有包括俄罗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乌兹别克斯坦国立音乐学院、哈萨克斯坦国立艺术大学、蒙古国立艺术与文化大学以及阿塞拜疆、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匈牙利、白俄罗斯等国家的著名艺术院校积极回应,国内有西安、新疆、泉州等地的音乐学院踊跃参与。乌兹别克斯坦国立音乐学院副院长Nigmatov十分期待论坛的举行,他认为全球规模的乐器体系化势不可挡,建立共同类目以记录、重发现和复兴丝绸之路沿线音乐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另一位与会的蒙古国立艺术大学校长Sonintogos.E则指出:蒙古的长调、呼麦、马头琴等艺术,吸引了大批欧美当代作曲家的关注,但还有陶笛、口弦等大量古老的音乐遗产仍未得到足够的研究,站在东西方音乐交流的融合地带,古老的蒙古音乐在全球化、互联网化环境中,从未如此生机蓬勃。上海音乐学院从事相关领域音乐学研究的萧梅教授告诉记者,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琵琶”类乐器,如今在中国广布着许多不同亚类(变体)本身,这本身就足以弹奏出一部流动的东方、流动的音乐之历史大戏。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等教授在敦煌琵琶古谱解译方面,已做出了令英国、法国、日本学界瞩目的巨大贡献。
今天,回望一带一路这条文化长廊留下的财富和智慧,构筑一个不分“东”“西”,而属于“我们”的文化与资源共存共享的平台,也是各国音乐家的共同愿景。让我们期待,在探索音乐文化理解与发展的有效路径的同时,借助“丝绸之路国家音乐学院院长论坛”推动区域与国际间高等艺术院校伙伴关系;通过多样性的音乐教育合作,使作为文化交流象征意义的“丝绸之路”继续延伸,孕育音乐创造的内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