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直播领域最近动作很大。一张手机截屏图这几天在网上被频频转发,图中列举的常用直播App竟有80个,而在最近几个月内上线的直播App超过200款,其中的高人气产品多次拿下应用商店免费榜第一名,打败了众多热门游戏应用。另一方面,因涉嫌提供含淫秽、暴力、教唆犯罪等内容,不少直播平台被责令整改,甚至被立案查处。一些靠“重口味”拉升人气的直播网红也成为被批评的对象。
市场火爆,却接二连三遭遇整改,业界不少网红和直播平台急了眼:“说脏话就要下线?那我怎么办?”“直播平台要走下坡路了。”他们中有不少人担心,直播平台和草根网红怎么继续红?
如果网红经济真的会因“净化”遭遇成长瓶颈,那倒是一个需要好好反思的问题:难道爆粗口、炫富甚至展现色情内容,就是拉动视频直播或网红经济的最大卖点?驱动网络主播频频使用语言暴力的原因何在,又是怎样一种心态在操纵市场,这些都令直播网红产业充满问号。
网红直播成“重口味”大卖场
近来,某男星突然成了网红。人气飙升的原因,并不是他多年前的娱乐圈经历,而是近期在直播平台上的“重口味”吐槽。他常常同时开两台手机、在两个直播平台上实录,用激烈的言辞吐槽朋友、娱乐圈,甚至有时跟粉丝直接对骂。在直播时不仅不停讨要红包,还写上支付宝账号让粉丝转账。有人给他转了0.1元,他直接破口大骂:“你爸妈怎么不去死?”这些脏话、谩骂被贴上了“毒舌”“个性”的标签,被反过来炒作成“真性情”“不虚伪”,用来在直播时拉动点击。
这个案例投影出的是普遍存在于网络直播平台的低俗化现象。正如作家、评论家陈湘鹏在 《网红:一种癌症》 一文中所说:“某些互联网商业学会了用一种底线刺激的方式来赚钱,操纵了一个充满火气的卖场。”
有评论认为,低准入门槛、激烈的竞争,以及浮躁的逐利心态,是低俗内容泛滥的重要原因。在线直播的门槛一降再降,现在只要有一台智能手机,下载一个App,就能在摄像机前做一回“主播”,并通过平台收获观众的关注和红包。一个大型直播平台上,在热门时段会有4000多个主播同时在线直播,高人气的主播每晚和平台分成后,还能有数万元的净收入。
草根想要从千军万马的直播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有些人凭借自己的才艺,比如股评分析、烹饪指南、美妆分享,或是观点犀利有趣的脱口秀。但记者发现,大多数直播内容无外乎刷牙、吃饭、上班、睡觉等大同小异的生活日常。为了凸显特色,许多人就选择了用言语暴力来武装平庸,而“骂一晚赚3万”的案例,无形中刺激着更多人的效仿。
持续稳定的粉丝还得靠内容营销
“我未来的理想是当网红!”某大城市多所小学不久前的抽样调查显示,八成学生希望成为网红。这个结果让许多家长在惊愕之余,也陷入了担忧。直播视频的主要受众、网红经济的主要消费者,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粉丝,以及年纪更小的孩子,他们中已有不少人因为网红而改变了生活轨迹:曾有中学生退学,专门在网络上直播打游戏的过程。有不少家长担心,面对没有足够鉴别力和判断力的孩子,直播中某些言语暴力、粗鄙举动乃至性暗示的言行,会传达出什么样的信息?
不爆粗口的网红,是不是就没个性了? 不讲几句脏话,大家就不愿意看了? 当然不是。缺乏实质内容的生活秀很难对年轻人保持长期的吸引力,他们更需要在娱乐的同时获取有效信息。而市场已经对用户的需求做出了迅速反应。近期上百个移动直播新平台“百花齐放”,体现出丰富的内容细分,游戏直播、体育直播、音乐直播、新闻直播等分类中均已出现了新网红。
不久前,一位财经分析师对着直播镜头谈煤炭行业的新观点,迅速收获了17.6万的播放量,紧接着多位知名证券分析师纷纷加入,掀起了一股财经直播热潮。某财经评论员说,财经领域信息量大,市场变化快,用户对信息交流的需求量大、效率要求高、容错率低,“市场特性决定了多人视频直播互动是最理想的交流方式”。不过,目前财经直播的最知名网红仍是几位美女分析师,这和其他多个领域一样,人气积累离不开高颜值打底。有专家分析说,颜值是敲门砖,但要有持续稳定的粉丝,还是得靠内容营销。
有经济学者撰文,警告网红经济不能只停留在“眼球经济”的初期阶段。注意力即是财富,这一论断本身无可厚非,而良好的眼球营销也需要创意,标榜个性同样需要知识和艺术的底蕴。仅仅博取猎奇的眼光,这种“火一把就死”的注意力,必然无法兑换长期收益。
文汇报记者 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