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今天在京召开。在本年度登上中国科技最高领奖台的308项(人)中,共有52项带有“上海科技”的印记,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9%。这是上海连续4年获奖比例超过15%,连续18年超过10%。
延续去年牵头获奖项目61.7%的强劲势头,今年上海在这个代表奖项含金量数字指标上,保持了50%的比例。这是上海第二年将这一数字保持在50%的水准线之上。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一项牵头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自从2003年重新设立国家科技奖以来,这是上海首次在牵头获得特等奖上实现“零的突破”。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形成基本框架”的能效。
凸显创新高度:18年来上海牵头项目首获特等奖
今年,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自从2003年国家重新设立特等奖以来,上海首次在该奖项上实现“零的突破”。
摘得特等奖的背后,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几十年坚持、几代人接续的科研长跑。今年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也出自上海交大船海系,而该学科几乎贡献了我国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行业领军人物的“半壁江山”。
“今年,上海牵头项目在高等级奖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上均有新的突破。”上海科技奖励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国共评出三项特等奖,上海占了1/3;全国一等奖共26项,上海有7项,占全国的26.9%,其中上海牵头项目达到3项,是近六年来上海获得国家一等奖的项目中,牵头项目最多的一年。更可喜的是,今年上海牵头项目还实现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零的突破”。同时,在电子信息领域,上海今年获得国家奖的项目数量也创下了近五年的新高。
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显示上海科创策源能力正在持续提升。“2018年之前,上海获奖项目中牵头项目比例基本没有冲破过50%,而如今已是第二年达到这一水准线。这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通过搭建科创中心‘四梁八柱’,鼓励重大原始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密不可分。”
展现前沿引领力:国家自然科学奖取得新突破
基础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也是高新技术的源泉。国家自然科学奖代表着基础研究的实力,也是原始创新底蕴的一大“金指标”。
今年,上海在这一指标上也有所突破:本年度上海有8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占全国的17.4%,而且全部为牵头完成,创下近五年新高。尤其在物理与天文学科,获奖项目为五年最多。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以来,聚焦重大科学问题,组织实施基础研究计划,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使一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能够在基础前沿领域潜心攻关,取得突破。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在国家科技奖评选中“摘金夺银”的骨干和主力。今年国家奖的上海获奖者中,5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比高达66.7%。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师咏勇27岁破格晋升副教授,今年刚40岁,就摘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为今年上海最年轻的国家奖获得者。
从代表性成果发表的跨度时间来测算,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平均延续时间分别是8.1年、8.3年、11.4年。如果算上前期的科研积累,每个项目的持续时间都超过十年。“如果说相比他人,我有什么优势,那一定是我在这个领域浸润得比别人更久、更深、更透。”这是今年上海国家奖第一完成人中唯一一位女性、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杜文莉的心声。365天全年无休,她坚持了二十多年,终于首次实现了对裂解炉群在多种原料、不同操作条件的集成优化,解决了我国乙烯工业的“龙头”难题。
彰显创新开放度:国际合作奖在全国占比20%
今年,又有两位“在上海,为中国”的国际专家获得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在全国占比达到20%。这再次体现出了上海创新的“开放度”。
今年的两位获奖者,奥地利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赫伯特·芒早在1981年,就以联合国特派专家身份首次来华,此后他指导了中国十余名研究生和访问学者,为中国结构工程与计算力学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上海科技大学的雷蒙德·史蒂文斯教授则在过去十几年里,为上海结构生物学的发展,形成G蛋白偶联受体的全球研究高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上海近年来不断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高水平创新人才正加速集聚。《全球科学家“理想之城”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已成为全球科学家首选的中国工作城市。过去一年,上海累计核发18万份《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3.2万份,占比18%。
开放与合作,上海跨区域创新能力在今年的国家奖中也有体现。段晓阳介绍,今年获奖项目中,民营企业的参与积极性高涨,特别是跨区域合作创新能力提升。相比2018年,2019年企业参与完成的国家奖获奖项目增加了50%,在作为前三完成单位的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从3家增加到6家,国有企业从5家增加到8家。此外,上海企业作为合作参与方,供获得13项国家科技奖项,已然超过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同类项目获奖数量。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上海企业积极整合利用全国优势创新资源的活力和能力。
作者:许琦敏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