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陈平教授
现代社会里,肿瘤、创伤、炎症等病因均可导致颌骨缺损,其发病率占口腔颌面部疾病首位。颌骨缺损将严重影响咀嚼、吞咽、呼吸等多种生理功能,显著降低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然而,颌骨修复重建手术难度大,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功能重建是世界性难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张陈平教授领衔团队领衔项目组历经20余年研究攻关,率先提出“功能导向的颌骨重建”理论,创建关键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今天,在北京召开的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张陈平教授领衔团队完成的《颌骨缺损功能重建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组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包括提出功能导向的“四段式”新策略、首创种植牵引“一体化”新技术、建立数字外科“一站式”新平台等。
通过对东方人群颌骨形态大样本数据库的分析,该项目组提出功能导向颌骨重建的“四段式”策略。与传统术式相比,这更利于恢复正常牙弓形态,实现咀嚼功能重建。应用该方法,已完成重建病例万余例,使复杂颌骨重建术从“随意无序”走向“规范有序”,术后牙种植率居国际先进水平。项目组通过医工结合研发专利配套器械,已获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应用于临床,进一步提高重建精度,简化手术程序。相关成果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组首创的种植牵引腓骨增宽(DID)技术开创性地将牙种植、牵引成骨与腓骨移植融为一体,一次手术达到了传统4-5次手术的疗效,缩短疗程两年以上,实现了下颌骨从“形态修复”到“功能重建”的重大突破。
通过对DID表面改性获得类骨小梁微纳结构,使植入成功率从70%提高到94%。该技术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被编入全国统编教材《口腔种植学》。相关成果获得授权专利4 项,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美国D Kademani 教授认为“DID 技术是腓骨垂直高度不足无法恢复咀嚼功能这一难题的理想解决方法”。
▲张陈平教授在手术中
项目组还自主研发融合术前个体化设计、导板制作及术中导航的“一站式”数字化平台,打破国际技术壁垒,解决了软件碎片化及不兼容的难题。基于该平台,项目组创建了“咬合位点引导的颌骨重建”及“导航引导的穿颧种植”数字化技术体系,显著降低操作误差,提高手术安全性,实现个体化、精准化、功能化的颌骨重建。在国内率先开发“颌骨手术仿真培训系统”,规范了操作流程及技术标准。国际权威杂志JCP 主编M Quirynen 教授对此技术的稳定性和精准性给予高度评价。这些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
该项目主要完成人为张陈平、孙坚、陈晓军、韩正学、吴轶群、季彤、白石柱、曲行舟、刘剑楠、杨溪。其中,第一完成人张陈平教授是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和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颌面肿瘤与修复重建培训中心的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委会候任主委。
项目组在国外举办相关专题学习班12次及手术示教24次,国内举办国家级继教班83 次,培养了国内外医生2280名,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及日本等国家的专科医师87名;发表相关论文181篇,其中SCI收录97篇,总影响因子226.4分,总引用1606次,获授权专利21 项,其中发明专利12 项,主编专著5部。
项目成果已在26 省市45 家医院推广应用,累计受益患者6万余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在颌骨重建领域的国际引领地位。
作者:唐闻佳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