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格局变换之际,国家间的博弈背后考验的是文化耐力和文化智慧,这需要我们秉持更坚定的文化定力,用好中华传统文化之道,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改革开放再出发凝聚更强大的社会向心力,激发更深层的内生原动力,积蓄更扎实稳固的战略定力。
凝结共识是发挥中华文化聚合力的首要任务。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文明古国能够持久发展,与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包容性的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华传统文化人文内涵可高度概括为“仁”与“礼”、“和”与“合”、“知”与“行”、“文”与“武”、“家”与“国”和由此派生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品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中国操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气度;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中国性格;鞠躬尽瘁、舍生取义的中国气节;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中国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信仰。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基因孕育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民众感染力。
人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文化的传承,决定了道路的选择。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成功凝聚起当代最深厚的民心、民气和民望。而在对外开放中,以兼相爱、交相利的和合思想,团结联合起广大认同中华文化之根,心系家国乡莘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全程参与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来。这40年的风雨历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凝聚力的又一具现。
重塑人文秩序是践行新时代文化思想的关键要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接近民族崛起的目标,就越易面临重大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理念、各色文化、各类思潮通过资讯、物流、人员,以实体和虚拟等各种方式汇聚交集于中国,“乱花渐欲迷人眼”。这需要我们在继承中华文明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加快推进具象化可操作的落实机制和运作模式,为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人文性格、人文智慧注入更多的时代价值和当代特色,推动中华文化在与其他异质文化的对照互鉴中,实现自信、自醒、自新。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精气神”的集中体现。以民族大义为先,以家国天下为重,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是历史上一切优秀中华文化秉持者们“精、气、神”的集中体现。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中展现出来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匡世胸怀,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是传统人文思想中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的本源动力。而当前,家国情怀的最大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当前中华民族的最大担当。我们要把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到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的高度,使之成为衡量党员干部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准,使家国情怀感召下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最终化为对改革开放事业更深沉、更持久的推动力量和支撑力量。
“以文化之”筑就“风景这边独好”的金汤堡垒。近几十年来,不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凭借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以文化之”“成风化俗”的独特演化风格,中国始终以自身特有的节奏,推动着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不断创新、实践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充分说明了支撑其不断发展的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智慧、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可以为形成与改革开放新形势相适应的中国当代文化精神和人文秩序提供有益启发。
文化定力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源泉。在历史上,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除了“四大发明”外,在西方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给予伏尔泰等法国启蒙思想家以极大的启迪;中国的科举制也曾对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过直接的推动作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人文滋养和独特的东方智慧。今天的国际社会要共同面对诸如资源紧张、贫富差距、种族冲突、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重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伟大构想,是中华民族为全人类长远发展所贡献的全新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作者:蒋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
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