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访何振宇博士,却偏偏赶上他人在香港。于是,只好开动邮件、电话,外加微信,多方打探,东鳞西爪,七拼八凑,终成这篇专访,力求还原一个嘻哈俏皮却又痴迷学术的顾家暖男形象,却恐难免盲人摸象之嫌。
这位获得学术前辈力荐的青年学人,有着漂亮的教育背景:2001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和财务学理学士,2003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哲学硕士,2009年获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经济学院助理教授。从2010年起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产业组织理论实证分析、规制经济学和产业经济理论课程。此外,何振宇曾担任芬兰中央银行与香港金融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完成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实证研究的课题,并两度在加拿大中央银行报告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与支付卡定价的研究成果。
书面简历虽然严谨周到,但毕竟少了个维度,很难堆砌起对于一个人的立体印象。于是,记者只好打开微信,寄希望于这个“70后”“80前”素日的自我展示与自我表达。坦白地说,何博士的微信头像着实难见新意——蓝底的证件照片,标准的学者斯文模样,并多了几分少年老成的沉稳。翻开“朋友圈”,却发现这里鲜有“痕迹”。除了一张大赞自家老婆厨艺的谄媚帖,只剩名为“3D照相馆”的一组影像:何氏夫妇变身卡通人物,要么夫妻俩挤眉,要么对着天使弄眼,过一会儿又和蒙娜丽莎拳脚相向,总之各种嘻哈搞怪,好不欢乐。
一边是少年老成的学者模样,一边却又露出一张俏皮暖男的脸。如此有些“分裂”的两副表情果真同一付眉眼可以演绎得出吗?
“没错,这就是何振宇”,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十分看好这个“香港仔”。出于学者的严谨,陈宪拒绝用“天才”来形容一个人的资质,但还是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这位年轻学者的学术直觉、学术感觉的赞赏:“学者创造知识财富,找到‘好的问题’是最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何寻找‘好的问题’?不是用眼,也不是用耳,而是靠直觉。”
4年前引进何振宇这个“小海归”,陈宪总认为自己“赚”到了。中国高校向来不乏优秀的学者,欠缺的却是一个积极健康的学术环境,持续成长的学术生态。偏偏就是这个初来乍到的小伙子,把他在美国工作时耳濡目染的“洋套路”移植到了安泰。根据在乔治亚理工大学两年多的工作经验,何振宇认为学术交流是提高学生研究水平的重要一环。但在国内,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大多比较内敛,院校也普遍缺乏为他们搭建的学术交流的平台和机制。于是,何振宇提议并主持了安泰经济学科教师论坛及博士生论坛,每两周举行一次,鼓励博士生走上讲台,报告他们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坚持,该研究论坛被交大院系领导和师生们频频“点赞”,并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博士生培养计划。
除了乔治亚理工大学的宝贵工作经历,波士顿大学的7年苦读也带给了这位年轻人一笔受用终生的宝贵财富。直到今天,何振宇都认为自己的研究工作深受博士阶段的两位导师威克多·阿盖尔加比瑞尔教授和马可·莱斯曼教授影响。何振宇眼中,恩师威克多是一个天才型的学者,擅长并且热衷于从事经济实证方法前沿性理论的创新。可以说在学术领域,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可以用5到10年的时间反复钻研、修正一个理论研究。他的学术成果也大多发表在全球顶级学术期刊。在博士阶段,何振宇与威克多合作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上发表过论文ADynamicOligopolyGameofthe US Airline Industry:Estimation andPolicyExperiments。师从威克多的研究经历告诉何振宇,理论研究一定要沉得住气,肯投入时间,不能心浮气躁。但是学术理论的创新也是有风险的,它必然存在不确定性。数年耕耘某个课题,好的结果可能是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获得权威学术圈的认可;也可能因为数据或技术的原因限制,无法得到有力的论证,以至前功尽弃。回想起当年毕业论文投稿时,何振宇面对的是近乎苛刻的修改意见——要求其对论文中的理论模型拓展。于是,几年当中,何振宇不断尝试,有时甚至几个月没有任何头绪,每每这时他会选择做做其他项目,缓解下压力,然后又回去修改理论模型,就这样来来回回做了7年,终于独立把毕业论文Switching Cost and theDepositDemandinChina发表在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上。“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学术研究总不能一味求稳,要有开拓创新、不怕失败的勇气,即使这可能需要牺牲一些现时的利益。”何振宇如是说。
选择回大陆教书,何振宇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导师马可的影响。他鼓励何振宇,作为中国学者,要更多关注国内行业改革和衍变,结合中国行业特征拓展、创新原先建立在西方国家行业结构基础上的产业经济理论,使以中国行业为基础的研究对一般性的产业经济理论产生借鉴意义。何振宇对中国银行业需求研究的毕业论文就是在马可的指导下完成。在国外产业经济的研究都以西方行业为基础,同行对中国行业不够熟悉,这往往需要花很大的努力去解析。何振宇最终选择来上海教书,毕竟从前何振宇对于大陆和大陆银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书本中的信息,如今,在上海工作4年多了,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使得何振宇对于大陆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也促使何振宇在从事理论研究的同时,会更多思考现有理论面对中国当下行业的快速变革所显现的局限性,从而大胆地拓展现有理论,来解释甚至指导中国行业改革过程中的更新。何振宇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国经济学者应该承担的使命。
吴俊是交大安泰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2012级硕博连读生,师从何振宇一年有余。回想起初入师门那会儿,小吴难免心有余悸:小伙子凭着心中对于实证研究的一股子热情,挑灯奋战到凌晨,直到轻轻敲下“发送”,看着邮件连夜“跑”向导师。谁料牙齿刷到一半,却收到了何振宇“邮件已收到,早点休息”的问候。一时间,除了深夜有人陪伴的温暖,小吴同学不禁打了个冷战。导师勤勉如此,学生如何是好?
在安泰学院,何振宇是大家公认的勤奋老师。但凡没有课的时候,何振宇一准埋头“侍弄”着自己的课题,偶尔还轻伴着节奏激越的粤语歌曲。虽然手上的活儿从没停过,何振宇办公室里却常有座上客。尽管口音中夹着藏不住的“香港腔”,学生遇到实证方面的问题却都喜欢来这里找何老师请教,一则实证研究确是何振宇强项,二则青年老师颇有耐心,三则大概这个老师最容易被“堵”在办公室中。来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多,研究方向自然四面八方,何振宇会帮学生联系相关领域的同事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给予点评和指导,为他们提供坦诚与建设性意见。可以说,安泰经济学科的许多博士生、硕士生的论文都得到过何振宇的建议。
年轻的“老夫子”难免也有其“不解风情”的一面。2013年夏,何振宇终于结束了单身生活,迎娶了美丽的新娘,成为上海女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2012级产业经济学硕士班的20几名同学凑了200多元钱,买了套茶具送给班主任何老师以表心意。谁料何振宇却抱着这份小礼物跑完院办跑校办,请示了一大圈,终于心安理得地“笑纳”了。知师者莫若弟子,同学们似乎并不介意大家的心意变成了老师的“烫手山芋”,只是摇摇头,“这才是何振宇,在他眼里没有什么规矩是可以绕行的”。
作者:刘迪
编辑:刘迪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