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凯教授对于舶来词汇的解读得到了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立元的呼应。朱立元表示,中国古代有丰富、深厚的美学思想的遗产。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现代的人文学科,只能追溯到上世纪之初,是由西方,主要是由德国传播和移植到中国来的。这个移植进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筛选和改造的过程。如冯凯教授所言,1900年前后很多西方词汇通过日本引入中国。“美学”这个词亦是以日本为中介,来到中国。中国现代美学形成的初期,主要是受到德国古典美学的巨大影响。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方法剖析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王国维深受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 本 华 (Arthur Schopenhauer)的影响,借鉴其悲观主义视角品鉴《红楼梦》,著成《红楼梦评论》。王国维研读康德的哲学、美学著作,发表了《汉德之哲学说》。1904年,借鉴另一位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王国维发表《孔子之美育主义》,受德国美学思想熏陶,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反思,并将两者融会贯通,堪称中国美学开创与奠基之作。
不难看出,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建构受到德国古典美学影响,而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先生则受德国古典美学影响更深。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曾言:“中国有美学,始以蔡元培先生提倡为最早。”蔡元培的现代美学理念建构于1900年留学德国期间,其所著的《欧洲美学丛述》成为了中国最早介绍康德美学的论文。1919年,蔡元培发表《美学的进化》,用中国传统儒学观点解读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与康德的观点相一致,蔡元培强调道德置于审美之上,审美最终目的是道德教化,可见其与康德美学深层次的联系。
1903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分5期发表康德学术文章,文章主要依据相关日文文献进行编译,虽并非直接从德文翻译而来,作者还是下了番功夫,对康德哲学做了基本的介绍,足见一个世纪以前其世界性的学术眼光。上个世纪20年代,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虽然对于其是否与康德美学趣味判断相关联的讨论仍在继续,亦足以印证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三位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德国古典美学的影响,这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
作者:刘迪
编辑:刘迪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