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谁都希望岁月静好,诸事顺遂,但人生难免遭遇病痛逆境,生活总会遇到艰难时刻。因此,我们更需要人间大爱,需要有人奋不顾身地救死扶伤,需要建立起对抗逆境的生命力量,建立起人生的信念。在申城温暖的医院里,我们相信了这句话。在这里,每天都会上演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但也是在这里,我们目睹了生命的奇迹、重生的喜悦,以及一个个没有被命运击垮的人。2019年,我们开出“人间大爱”栏目,用文字记录下一个个生命与爱的故事,读懂疾病,直面生死,拥抱生活。
“一人食”“一人KTV”乃至“一人电影院”等“一人经济”,在青年人群中间可能是一种时髦,但对高龄孤老来说,独居更多时候意味着危机。正因如此,当85岁孤老许俊才说起“一年救我两次命”这段温暖奇迹时,满是感慨。
一通救命电话
许俊才的老伴五年前离世后,他一直独居在曹杨新村的一居室。2018年11月28日清晨,他和往常一样准备到公园锻炼,就在弯腰系鞋带时,突然眼前一黑,向前摔倒,并剧烈呕吐起来。
他意识到,可能是脑梗,也可能是脑溢血。求生的欲望让他挣扎着爬到电话机旁。墙壁上,贴着一张A4纸,上面用大字写着“真正能帮助我的人”:虞陆超、吴晓洁、吴蓓蓓……一群普陀区中心医院医务人员的手机一一在列。
老人家使出最后一丝力气,拨打了护士吴晓洁的手机。电话那头,吴晓洁想起了与老人的约定——“没事不打电话,打电话就是救命”,她晓得出事了。
时间就是生命!先叫了“120”救护车,下一个电话通知自家医院打开“绿色通道”,吴晓洁沉着应对,有条不紊,当她从家中赶到医院时,老人已无缝衔接地被送到急诊抢救室,转危为安。
“幸亏有她,救了我孤老一命。”许俊才念叨,这已经是第二回救命了。
一个医患间的约定
相似的惊险一刻发生在2018年5月4日清晨4点。许俊才起床,突然头晕眼花,瘫倒在床脚……“我不行了,要叫救护车。”正在陪伴两岁宝宝睡觉的吴晓洁,朦胧中听到老人奄奄一息的求救。
同样的迅速反应与及时安排,老人被“120”送到了普陀区中心医院。几乎同时,吴晓洁也赶到了医院,挂号、抽血、做CT、拍片,所有需要家属跑腿或陪同的检查,吴晓洁包办了,直到上午10点多,老人转危为安,沉沉睡去,她才离开。这天,是吴晓洁的休息日。她走后,其他医护人员“轮班”去探望老人。
一位普通老人,为何如此牵动一家医院众多医护人员的心?
因为离家近,85岁的退休教师许俊才是普陀区中心医院的“常客”。上世纪60年代,在农村工作的许俊才因为蚊虫叮咬患上了疟疾,在这里接受治疗;患过白内障的他,在这里做了手术;有16颗假牙的他,每五年要来这里更换一次……可以说,老人的一生就在这家家门口的医院看病,有了感情。
去年春节前,他又一次拿着感谢信徘徊在医院的走廊上,碰巧遇到该院党委书记夏秀芳。交谈中,夏秀芳了解到许俊才的情况——老伴去世了,也没有子女或其他近亲属。夏秀芳为他介绍了医院的“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
这是一支由普陀区中心医院500多名团员青年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成立五年多来,志愿者们总是利用休息时间到附近几个小区,为独居、空巢、特困老人送医上门,提供免费医疗和护理咨询。
正是这样,许俊才与这群医院护理青年结成对子,他把他们的手机号写在纸板上,并取名“真正能帮助我的人”。
一位“普通老头”的感动
说起这群志愿者,许俊才满是感动。出院后,许俊才为了感谢吴晓洁的两度救命之恩,想请她吃饭,吴晓洁说不用;春节期间,他想给吴晓洁的孩子送上一个小红包,也被谢绝了;连垫付的医药费、往返交通费等也分文不收。
“我一不是离休干部,二不是英模,三不是军烈属,只是一个普通老头,能获得这份关爱,实属幸运。”老人直呼他们是“老龄化时代最可爱的人”。
上海的人均寿命已达83.72岁,不断进步的医疗水平对寿命延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与此同时,高龄老人的数量也在增加。统计显示,上海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已超过80万,其中有不少是孤老。
上海正全力布局养老医疗与健康需求,以应对高龄独居老人照护供给配套、养老床位资源提升等新问题。“我们拼尽全力,也只能帮到很少的人。”这是吴晓洁等志愿者内心的急迫与无奈。如何引导建立老年人照护综合服务平台、发挥社会多元主体作用,是一道崭新的题目,需要我们开启智慧,积极答题,让“蒲公英”之爱遍地开花,温暖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人。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记者 储舒婷
编辑:叶松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