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文汇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在回忆当初职业选择时,陆红说:“我们成长求学的20世纪80年代,是风云激荡充满理想主义的时代,中国开始向世界敞开大门,随着社会觉醒,各种意识流派纷呈,同学们纷纷立志出国读书,而我却想成为一名医生。”
在前辈身上读懂情怀
陆红出生于1967年。在重庆南路第二医科大学幽静雅致的老校园里埋头苦读6年后,她走进了位于上海老城厢的仁济医院(如今的仁济医院西院)。虽然在上海的小弄堂和亭子间长大,但是她仍然被医院的拥挤逼仄震惊。然而,老师们穿梭于弯曲的走廊低头安抚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的情景,深深感动了她:在他们身上,对高端技术的追求、对复杂病情的探索与对普通百姓的关爱,几乎不可思议地被结合在一起。正是在老一辈的名医大师身上,她感受到“仁术济世”的高尚情怀,更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担当和自律。
在年复一年的门诊、急诊、轮转和值班中,在一份份病史、一天天的查房、一件件疑难会诊和危重抢救中,时间悄悄流逝了20年,陆红也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医生逐步晋升为主任医生、博士生导师和全国幽门螺杆菌学组副组长,成为相关疾病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2002年初春,经博士导师、获得“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大师”殊荣的萧树东教授推荐,她来到位于美国休斯顿贝勒医学院的世界顶级幽门螺杆菌实验室,师从著名的Graham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展现在她眼前的是艰深的基础研究和规范的临床试验。
新鲜和兴奋之余,陆红不禁感叹:我们中国有巨大的人口和消化疾病数量,但临床医学研究却很落后,大部分教科书和临床规范都是国外学者写的,我们新一代的中国医生应该把握时机、引领创新。在3年工作期间,她与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医生一起工作与交流,多次在消化领域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
独创新疗法成为“国际指南”
陆红一再强调:仁济消化医学的鲜明特色,是经过几代医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形成的。其中有陆红的老师萧树东,以及萧树东的老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消化病学主要奠基人江绍基。在她看来,自己的科研之所以能取得成果,是因为能够站在大师们的肩膀上。
对消化性溃疡和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研究,一直是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的强项。盛名之下,各地病人纷至沓来。陆红在感到巨大工作压力的同时,觉得也是开展临床研究的良好机会。这些年来,她从参与别人召集的临床研究到自己主持多中心临床试验,在幽门螺杆菌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于滥用抗生素,我国幽门螺杆菌患者对常用药物的耐药性很高,治疗成功率低,很多临床医生对此望而却步时,一种早年间治疗痢疾的药物呋喃唑酮(即痢特灵),却在治疗腹泻的同时被发现还能够治愈溃疡病。在萧树东和刘文忠两位教授的主持下,陆红多次具体负责多中心临床试验,从中筛选出的新方案,能克服幽门螺杆菌耐药的“老大难”问题,有效治愈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和溃疡病复发,达到国际公认的理想治疗标准。
近年来,陆红多次按国际规范设计和主持临床研究,其成果多次发表在消化疾病领域的权威刊物上。由她独创的含铋剂的新型四联疗法,已成为中国唯一入选国际指南(2016年版)的治疗方案,更是我国近年来的一线治疗方案,不仅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获得验证,而且获得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地区和欧洲同行的认可和推荐。她连续两年受邀在亚太消化病年会上做大会发言,向全球同行介绍“仁济经验”,发出“中国声音”。
去治愈、去帮助、去安慰
研究需要一致性,但是患者往往是独特的。在多年来的临床一线工作中,陆红尤其注重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和生活环境。毕竟,一个病人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位29岁的年轻女性,由母亲带着来求诊。由于患有ITP,怀孕后血小板仅2万到3万,已经流产2次,而且白细胞偏低,多种药物过敏,经多家大医院的各种中西医治疗(包括幽门螺杆菌根除),均告无效和失败,母女俩几乎绝望,她们看到陆红不禁声泪俱下地哀求。在充分安慰和告知病人的前提下,陆红精心组织了治疗方案,患者仅服药两周,血小板就升至8万,不久就顺利怀孕生产,她们的感激简直不能用语言表达。
陆红解释:“当然,不是所有疾病都能够治愈。有些消化道出血十多次的患者,有些慢性腹泻几十年的患者,历经各家医院多种检查,往往报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仁济医院消化科,我总是充分与患者沟通,既让患者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同时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安排针对性的治疗。对自己不擅长的,就推荐兄弟医院和专家会诊,以求患者得到最佳治疗。”
有位来自四川的壮年男性,因间歇性大量便血5年,已丧失劳动能力,但由于其出血往往仅持续一天,甚至半天,当地医院内镜反复检查多次,仍未查明原因,甚至剖腹探查依然无果。患者飞到上海,为求诊断甚至在仁济医院旁边租了房子,陆红因此平添了巨大压力。她没有盲目进行重复检查,在仔细询问病史后建议其出血时行胶囊内镜检查。这样很快把出血部位定位于升结肠。尽管这一次未能马上解决病人的问题,但为此后的治疗找到了重要依据。果然,以后病人在四川当地出血时,根据陆红的建议进行手术,成功地切除了病变的肠管。至今已经5年过去,陆红她们每年都要收到患者寄来的土特产。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陆红信奉的这句铭言,也成为她的从医生涯一个生动写照。
医者更需修炼心性
新时代医学在迅速发展。与20年前陆红刚入院当医生时相比,许多理论技术和检查方法已截然不同,更依赖于设备、化验和检查。在一次次带教中,陆红看着这些年轻医生青春无畏的脸,既开心,又担心。她不禁想起20年前自己作为住院医生,扛着一大摞病史记录,满头大汗地向主任汇报的情形。今天自己已成了主任,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她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在临床积累的医疗心得,尤其强调临床上捕捉到的那些蛛丝马迹,而不是简单地依赖各种检查报告下定论。
20年时间倏忽过去。时代毕竟不同了。如今已是科技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医学也似乎处在物化的时代。不少人为了生存不免思想浮躁、争名抢利,但是医学知识需要积累,人的心性需要修炼,医者的心性更需要修炼,更需要唤醒敬畏生命、大医精诚的人文情怀。在陆红看来,一个纯粹的医生应始终秉承“精诚之心”,践行“至精至微之事”,认认真真地工作,不因物质和环境而改变自己的理想,这也是她获得银蛇奖时的初心。
名医简介
陆红: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卫生部消化内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副组长。曾在美国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Medicine)从事细菌遗传学博士后研究。获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作者:沈惠民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