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淡漠、四肢僵硬,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中心,这样的孩子随处可见。每年夏天,这里都会聚集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既无法准确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也离不开父母整日的悉心照顾,他们是脑瘫儿童。
今天,第一康复医院第12届脑瘫儿童夏令营正式开营,院长周明成很是感慨。
在我国,脑瘫患者约有600万,其中0至6岁的脑瘫儿童近200万。为了尽可能恢复自理、甚至迈入社会,孩子们往往从幼年开始,就需要不间断进行康复训练。而“脑瘫儿童夏令营”,这个由第一康复医院坚持了12年的义举,已收治近300位脑瘫患儿,帮助不少家庭走出困境。
12年不间断,脑瘫患儿从这里活出新生
跟随周明成走进儿童康复中心,一片蓝色的海洋瞬间映入眼帘。“所谓脑瘫儿童夏令营,不过是想让这些孩子有一个能集中训练的时间。”他告诉记者,脑瘫儿童虽然平日里也需接受康复训练,但现实是许多孩子要兼顾上学与训练,治疗时间无法保证。
今年夏天,近30名孩子将在这里接受为期一个半个月的康复治疗。从康复教育室到物理治疗室,再到言语治疗室……有别于其他临床治疗,康复治疗几乎没有所谓的标准模式,更强调的是“私人订制”。
说话间,记者忽闻一阵琴声从作业治疗室中传出。“我们来按个‘mi’好不好?”只见一位治疗师捏着孩子的手臂,另一位治疗师负责指导孩子弹琴。“这属于被动训练,帮孩子做牵伸。”康复治疗中心副主任、主管治疗师荣积峰告诉记者,孩子的肌张力比较高,需要多做分离动作才能帮助他慢慢恢复手部功能,以便接下来的主动训练顺利进行。
一个在常人看来简单的动作,对脑瘫儿童却是难上加难。“比如摇铃铛的动作,它考验的是前臂旋前旋后的功能。”荣积峰说,很多孩子需要反复训练,才能精准找到本体感觉。
治疗时,孩子的爷爷安静地在一旁等待。“15个月的时候不会说话、走路,送到医院一查,才发现是脑瘫。”伤心之余,家人立马将其送至第一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孩子在这里迈出了“人生第一步”,学会了简单说话,有了一定认知能力。“下个月就满四周岁啦。”爷爷叹了口气,满是心疼与辛酸。
儿童康复医联体,与新华医院享受同质化服务
在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中,坚持多年的不在少数。这些患者最小的只有十几个月,经过前期训练,如今已会爬行;最大的已经成年,从第一届夏令营就开始参与。
2016年,第一康复医院与新华医院合作建立“新华医院-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儿童康复医疗联合体”,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目的是让这里的孩子享受到与新华医院一样的优质服务。
医联体建得好不好,百姓最有发言权。朱阿姨的孙子已是第三次参加夏令营。以往她常常带着孩子赶往新华医院进行康复训练,不仅要赶个大早,排队、治疗,往往要耗去一天。“自从医生跟我说可以到第一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只需每隔两至三个月定期随访,我就轻松多了。”离家近,康复疗效也能保证,朱阿姨很是满足。
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杜青告诉记者,新华康复医学科不仅全面负责联合体儿童康复中心的医疗和管理,同时也积极对儿童康复治疗进行规范化、同质化管理。
如今,在两家医院的共同努力下,儿童康复患者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已顺利打通,未来将更多推动专业学科的联合发展,提升区域内儿童康复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级。
最大期待,让脑瘫患儿回归社会
12年,一个轮回,周明成始终难忘创立夏令营的初衷——让脑瘫患儿尽可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脑瘫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白痴’‘傻子’,有些脑瘫患儿虽然肢体不协调,但通过努力也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甚至考上大学。”周明成分享了一组数据,在欧美国家,60%至80%脑瘫患儿能够顺利读完高中,25%能够完成大学学业,60%能够融入社会,甚至约30%的脑瘫患者能够组建家庭。
康复训练,贵在坚持,坚持却也很贵。为了尽可能减轻家庭负担,第一康复医院采用“残联补一点、医院让一点、家长出一点”的方式,共同分担夏令营康复训练所需的费用。
“脑瘫儿童的治疗虽有难度,但家长们应当相信坚持不懈的训练终能创造奇迹。”周明成告诉记者,12年间,夏令营里诞生过不少奇迹:曾有一个15岁的孩子参加第一届夏令营,如今已顺利从大学毕业,还开了一家网店。此前,他带着巧克力专程前来感谢帮助过他的医护人员。
“幸运的孩子并非少数,儿童脑瘫并非不可治愈,回归社会也不是没有可能。”周明成表示,未来,医院打算与更多慈善机构合作,让脑瘫儿童们走出医院,走进社会。“比如去海洋馆看看,让他们多多参与社会活动,也能让社会更加关注、重视并接纳这群特殊的孩子。”
作者:李晨琰 陈青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丨摄: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