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后,六个月的病死率高达50%,上海医学科研团队围绕一类临床危重疾病得出精准防诊治方案。
7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南院执行主任叶霜团队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NEJM)在线发表研究成果,为临床危重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这篇研究成果题为“托法替布可显著改善MDA5阳性的早期阶段的无肌病型皮肌炎-间质性肺病(ADM-ILD)患者的生存”。
仁济医院风湿科常务副主任吕良敬教授介绍,ADM是一种罕见(发病率估计低于10/10万)、病死率极高的自身免疫病,好发于东亚人群。患者除具备MDA5抗体这一血清学标志外,通常表现为特征性的皮疹、相对轻微的肌病和快速进展的间质性肺病,从而引起进行性的呼吸衰竭。
这类患者发病后,6个月死亡率高达50%。患者往往死于快速进展间质性肺病以及呼吸衰竭。
以仁济医院为例,20年前,该病患者半年内的死亡率在80%左右,近年因全科对这一疾病的集中攻关,半年病死率逐步降至40%左右;早期患者生存情况相对更好一些,病死率约在20%,但仍是死亡率极高的凶险疾病。
该项目主要研究者王晓栋医师称:“如果风湿病中具有代表性的红斑狼疮如‘狼’的话,该病则似‘虎’。目前国际上对ADM尚无公认的特效的治疗手段,常规的免疫治疗效果不佳,临床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手段以寻求突破。”
托法替布是口服酪氨酸激酶JAK的抑制剂,在临床上批准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本研究从疾病发病机制出发,创新性将托法替布用于ADM相关肺间质病变的治疗,18例患者在托法替布治疗后6个月全部存活,托法替布可显著控制早期ADM间质性肺炎的进展,并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良好的治疗前景和安全性。这一成果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为后续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叶霜团队对该临床难题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通过一系列生物标志物和机制研究,逐步锁定JAK抑制剂托法替布(原适应症为类风湿关节炎),可望成为改善ADM-ILD患者预后的靶向药物。
本次NEJM发表的即是该团队单中心、开放标签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了托法替布对早期阶段患者(ILD病程<3个月,肺功能受损但FVC≥50%预测值)的临床疗效显著:托法替布组的6个月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基线条件匹配的历史对照组(100%vs78%,P=0.0363)。
“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意味着已经解决了这个临床难题,其核心还是需要及时诊断、早期精准干预。值得警示的是,对那些已进入到严重呼吸功能失代偿才辗转就治的患者,目前的死亡风险仍然居高未下。但无论如何,我们的研究进展是对解决该临床难题、跨越重要门槛的关键一步。”叶霜强调。
这项研究成果的发表也是吕良敬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项目“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重大自身免疫病防诊治精准化策略研究中的重磅成果之一,该项目启动两年多来,围绕自身免疫病的精准防-诊-治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此前已在自身免疫病合并妊娠、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红斑狼疮、艾拉莫德治疗红斑狼疮、自身免疫病新易感基因和致病细胞方面取得成果,发表临床指南2篇、SCI论文超过20篇,总影响因子超过200分,并获多项专利,进一步推动了自身免疫病的精准诊断和创新治疗。
作者:唐闻佳 袁蕙芸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