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山河故人》海报。
■本报记者 傅盛裕
《山河故人》的海报上,有两段宣传文案。关乎宏旨的是“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更感性的则写着“约故人相见,看山河不变”。
某种程度上,贾樟柯的确算得上流连山河的故人。哪怕再多殊荣和美誉加身,观众还是愿意记住《站台》《小武》那些粗砺的、灰色质地的、仿佛泼上一缸浓茶的基调。在熟悉且热爱贾樟柯的人眼中,《山河故人》里的中国,虽然有了政商风云的画外音,添上澳大利亚的海岸与豪宅,底色仍然是山西小城。
贾樟柯在《山河故人》里流露出强烈的表达欲望,又借助明白无误的符号,反复加以强调。有时候,这种姿态令人联想到急切。可仔细分辨,却也不乏真诚。也许,《山河故人》就是一个大写的“恋母情结”,抒写着对故人、故乡乃至故土的深切眷恋。
电影的英文名是Moutains may depart,有一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意思。而伤逝,往往寄寓在物件里。
桑塔纳、火车、直升机,片子里的交通工具在迭代,映射了时间的流速。意图杀人的炸药与空留寄托的枪支,代表新富的大哥大与诠释“入侵”的iPad,构成了前后的鲜明对照。到乐在澳大利亚的出走与沈涛在山西老家的幻听,又通过钥匙的象征,串联起来。视觉与听觉的呈现,贾樟柯同样颇费心思。
按他的自述,跨越三个时代的设定,特意选用不同的画幅,有着各自的考量。譬如影片开场的1999年,用4∶3的构图还原时代氛围。迪厅的情欲收放,小城的蜚短流长,悄悄地渗出来。到了第二段,有了“上海”和英语的进入,16∶9的画幅就更准确地传递着嬗变。至于第三段的宽画幅,也是为了形成辨识度。
至于音乐,开篇迪厅和收尾独舞的《gowest》,既是当日年轻人娱乐的写照,也在尾声成为铺垫许久之后的爆点。
叶倩文的《珍重》,首度出现是沈涛、张晋生、梁建军三角关系的对峙,而后又成为母子间的牵绊、大时代的收拢。“多年情不知怎说起,在何地仍然是关心你”,浅白的歌词,套用在剧情走向里,忽然也生出丰富的意义。
贾樟柯说,叶倩文的歌具有一种相濡以沫的情义,就好像共赴江湖路,面对共同的危机。而《山河故人》,恰是一部有情有义的电影。
隐喻是贾樟柯的标志之一,《山河故人》也概莫能外。电影里有一些“出戏”的设置,譬如坠落的播种机,吓住了沈涛,引出关于梁建军的下文,此后又有家人来烧纸祭奠。譬如扛着大刀走过的孩子,长大了,仍旧走在相同的道路上,光阴无改,山河依旧。最有意思的是张晋生在澳大利亚满屋的枪支,“事实上带给他对故人的思念,甚至对敌人的一种思念。因为在那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似乎连过去生活中的敌人,也成为渴望靠近的对象。”贾樟柯写道。
在上述意义上,《山河故人》记录了依旧认真的贾樟柯,在暌违大银幕9年之后,仍然感兴趣也愿意表达的部分。遗憾的是,“恋母情结”随着青春的流逝和现实的重压,变得愈益松弛,直到第三段故事,直陈为忘年恋,瞬间就垮塌下来。
当绷了90分钟的暗示与忠实要以最清晰可见的方式向观众剖白,可能就意味着留白的失败。尤其张艾嘉的表演,强打着的分寸感,处处都是人为的痕迹,满满的是刻意为之。
也是在第三段,贾樟柯沿袭了一贯的拼贴社会现实的手法。可惜,当潜藏的逻辑过分彰显,而事实本身又缺少张力,缝隙的突兀感,就变得无比显眼。
在同辈导演中,贾樟柯罕见地保留了对严肃话题的关切。以此而言,他的对手,可能只有他自己。在对旧作的超越上,《山河故人》未见得成功。至少,贾樟柯的电影语言,没有进一步的阐释与超越。但从社会背景的理解而言,《山河故人》至少比同时期上映的电影,要深刻广博,也更引人共鸣。
或者应该这样说,《山河故人》不看重“理”,要说的是“情”。但“情”字诀里,受制于素材也好,拘泥于表达也罢,愈是用力地呈现人所共知的社会转轨,愈是容易远离亘古不移的情感内核。
如果按小津安二郎的说法,电影以余味定输赢,《山河故人》的表现是:太想留下余地,反倒少了回味的空间。不知道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从眼下看,贾樟柯仍然在和自己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