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曾提议做一个“文学上海”的项目,调查统计在上海生活过的文学家有多少,并且围绕这个主题做一本文学地图,如今他对“学人上海”的概念同样充满了浓厚兴趣。“学人故居不可能只有这么几处,以前上海滩学人云集,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我们有必要呼吁一下。”陈子善的手边也有一本《上海百处名人故居品鉴》,他希望在后续的版本中能够扩大学人故居的比例,“大家喜欢电影明星没有错,但名人故居不等于明星故居,否则就太狭隘了。一些学人的学术贡献可能正在造福于这个时代,还会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受益。”
张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我们这个时代不只有娱乐和狂欢。”他将学人比作土壤和空气,给整个社会提供不可缺少的营养,明星则是艳丽的花朵、诱人的果实,带给大众的是情感的愉悦,以及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官刺激。“人们对学人的存在视为一种理所应当,意识不到他们产生的价值——往往是荒原上的雪中送炭,而非明星那样的锦上添花。”
“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上海除了追求经济指标,也要完善文化的细节。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具有涵养和生命力的城市。”
如何体现上海文化的多样性与完整性?陈子善的看法是拒绝厚此薄彼,有意无意地冷落了学人的遗物。“文化不是一味的唱唱跳跳,学术本就是文化的应有之义,学人的故居保护好了,也能给城市形象加分不少。”他回忆起去年到意大利都灵访问,当地政府对于类似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宣传就做得很到位,有一本专门的小册子介绍在都灵生活过的名人及其故居,其中以人文、科学、艺术领域的学人为主。“人家视其为财富,我们有一些人却当成了包袱,是否要反省一下,拿出应有的态度和行动。”陈子善希望研究上海史、文化史的高校可以申请一个专项课题,全面调研上海学人故居的现状以及保护工作,“即使是那些已经拆除的房子也要在地图上标注,认真梳理一遍说不定会有意外的发现。”
作者:黄春宇
编辑:刘迪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