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国际交流有“走出去”与“迎进来”之别,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同样存在这两种方式。在中国学生大量走出去后,如何能够吸引海外学生来到中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在这个诞生古老文明的国度碰撞激情?
理查德·弗里曼:首先,无疑是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的提升。学生今日之学,无非是备明日之用。哪里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学生自然在哪里汇聚,不论是本土学生,还是前来“取经”的洋学生。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系统得以相当程度地改进,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所以在中国每年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出高校。中国政府还设立很多留学项目,本土本科教育培养出的众多“学霸”,纷纷拿着政府的资助海外求学。中国学生正越来越密切地融入国际课堂之中,相较之下,邻国俄罗斯就鲜有学生就读海外高校,国际合作也相对较少,这与政府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不要忽略的是,众多学生“走出去”的同时,中国国内高校正在培养越来越多、数量上超过海外获得学位的博士生,这本身就是长足的进步。客观地讲,要迈出“迎进来”的一步尚需假以时日。凡事要取得更大的成绩,势必需要时间的积淀,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一蹴而就。不要忘记,30多年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科研工作才刚刚重新开始。
高等教育国际化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上的资助,设立一些特殊项目为国际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中国并没有引进移民的传统,于是需要营造更加包容、乐于接纳的文化,这同样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日本曾试图做过这方面的改进,但是历史上日本同样不是一个乐于接纳移民的国度,这一直是一个困扰日本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以至于即便是那些在日本读书的年轻人,如果有机会,他们还是会选择去美国工作。
作者:刘迪
编辑:刘迪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