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
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文汇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来中山医院多学科门诊看病的患者,面对的不是一个医生——外科、内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为其进行会诊,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提出建议,最终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在国内率先引入这种国际最新治疗模式的,就是秦新裕。
秦新裕一直专注于大肠癌的研究,他和许剑民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从手术治疗创新、综合治疗规范以及预防肝转移等多方面入手,历经10年攻关,目前中山医院大肠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一站式”多科室治疗
“单科诊疗各自为政的治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肿瘤诊治的需要,亟须各学科联手,共同研究最优的治疗方案,突破单科诊疗模式下的手术禁区。”在秦新裕看来,目前国际倡导的多学科综合治理协作组,将极大提高肿瘤诊治水平,为患者赢得最佳的治疗时机。
“当人们说时间就是生命的时候,大多数人并不一定确切地了解时间与生命之间的距离。而对于像我这样的病人,生命在5年前游丝尚存、岌岌可危,到今天像健康人一样拥有自己快乐平静的幸福生活,这其中的1825天,43800小时,每分每秒都明确记录下了我对生命的渴望、对时间的敬畏,对健康追求的梦想……”
古稀之年的阎海珍是辽宁省沈阳市普通退休干部。2008年5月,她在上海探亲期间,突然持续高热不退,并表现出贫血、便血等多种症状,全家人焦急万分。
中山医院普外科教授许剑民接诊了她。经多学科的专家团队会诊,她被确诊为右半结肠癌晚期。许剑民当即与多科专家为她做手术与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
此后5年中,阎海珍先后4次来院复查,度过了艰难时刻。到第五年再来复查时,老人激动地写下:
“这五年期间,我每次来复查,许医生都是细致地询问我的身体情况,耐心地为我支招……我和老伴儿安静地等待着下一个5年,等待着生命奇迹。”
在阎海珍对抗晚期肠癌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山医院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的通力诊治。多学科诊疗团队综合评估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介入治疗、全身化疗或靶向治疗。
经过这样诊疗的患者,12.7%获得了由原先不可切除转化为肝转移灶可根治性切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有46%的患者“带瘤生存”,病情稳定。
相比这样的多学科治疗,目前国内肿瘤诊治大多是单科诊疗各自为政。
“假设有一位患胃癌肝转移的患者,首次到医院就诊,如果他选择到外科就诊,则可能实施了胃癌切除术;如果他选择化疗科,则可能先进行了化疗;而如果到介入科就诊,可能先就肿瘤采用介入治疗……由于各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和协作,综合治疗方案存在较大出入,患者显然得不到最佳的个体化治疗。病人也感到无所适从。”秦新裕说。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诊疗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国际上倡导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肿瘤诊治新模式,一改原先各自为政的格局,能够为每位患者“度身定制”治疗方案。
秦新裕说:“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核心团队由外科、内科、病理科、放射科医生组成,如果碰到合并有肝病、心脏病等疑难杂症还需要肝外科、胸外科、内分泌科、心内科医生的外围支持。多学科团队定期开展相关的病例讨论,制定统一的治疗计划。进行讨论时,病人亲历整个讨论过程,对自己的病情更清楚,依从性也更高。”
在这一模式下,患者能得到多学科联合及“一站式”医疗体系。
从专科到多学科
从细分专科到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秦新裕一直试图寻找一种最佳的治疗模式。
2003年,时任中山医院普外科主任的秦新裕发现,普外科医生什么刀都要开,甲状腺、胃肠、疝气……因此手术精度不够。于是,他将普外科细分为胃癌、大肠、胰腺、胆道等不同的亚专科,这样一来,病人看病时更有针对性,医生在专业上更精细,提高了手术质量和数量,但与此同时也制约了医生的全面发展。
秦新裕说:“专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医生的知识面就变得很窄,单靠一个学科已经不能提高5年生存率,必须要多学科综合治疗。”
从2005年开始,秦新裕利用中山医院综合性医院的优势,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先后设立了胃癌、大肠癌、乳腺癌、胰腺癌、胆道肿瘤、后腹膜肿瘤等多个MDT团队,每个MDT团队都由各科室的教授、副教授等各级医生组成,不同科室、不同级别的医生各司其职,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相关病例,制定统一的治疗方案。
在这种多科联合的诊疗模式下,患者获得及时的手术、化疗、放疗,更大程度地延长生存时间。
看到了多学科团队的潜力,2012年年末,秦新裕又在中山医院推出了国内第一家多学科门诊,让病人一踏入中山医院的大门就马上进入了MDT的诊疗模式。
在门诊病人先要经过第一层次的筛选,真正有讨论价值的被允许面对外科、内科、病理科、放射科四位专家进行会诊。
秦新裕说,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好处,首先是简化患者的就医流程。其次,提高了肿瘤的诊治水平,突破了“手术禁区”。
患有糖尿病、心脏病、老慢支、肺气肿等夹杂症在肿瘤专科医院往往是手术的禁区,而在麻醉科、心内科、肺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专家帮助下,每年都有一大批这样的患者得到很好的围手术期治疗。
此外,MDT团队能够通过建立共同的患者信息平台,为肿瘤学科建立详细的数据库,开展临床研究。医生不但获得本学科经验,还能获得其他学科的经验知识。
“全国各地的很多医院都来我们这里观摩学习,但是多学科模式的推广最关键的是各个科室之间的良好沟通,如果科主任之间各自为政,那是肯定搞不好的。”秦新裕说。
直肠癌肝转移研究
在担任普外科主任十几年中,秦新裕还带领课题组对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进行攻关。
“我国大肠癌的特点是肝转移,25%的大肠癌病人在就诊时就发现有肝转移,另外25%的病人在后续治疗中发生了肝转移,加起来有一半病人发生肝转移。而大肠癌的恶性程度高,未治疗的中位生存期只有6.9个月。所以,如何预防肝转移、提高肝转移的疗效成为改善大肠癌预后的关键因素。”秦新裕说。
课题组在国际上首创对III期大肠癌患者,于术前7天采用联合奥沙利铂+FUDR+MMC对肿瘤区域动脉和肝动脉进行序贯化疗,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前提下,有效降低55%术后肝转移的风险。
“灌注化疗时,从股动脉插管到肝脏,用药物杀掉可能的转移癌细胞,然后再把管子插到肿瘤部位,控制癌细胞使之不扩散。”秦新裕说。中山医院共计为近千例大肠癌患者行术前介入化疗,这些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也提高至81%。
目前该方法已向各省市60余家医院推广,成果被世界权威医学杂志《外科学年鉴》收录,并在美国临床肿瘤年会(ASCO)等大会上交流。
手术是治疗癌症的最有效手段。然而,仅10%-15%的初诊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符合手术指征。针对这一现状,秦新裕带领普外科在国内最早开展肝转移灶切除的基础上,扩大手术适应证。
目前,患者经术前充分评估后,正常肝脏延时性肝转移切除后的残肝维持在30%以上或同时性肝转移术后残肝维持在50%以上即可以行手术切除,一大批原先失去手术机会的病人由此重获新生。
对于大肠癌肝转移患者,是否同时切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界的争论焦点。
“传统手术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清除原发灶,一两个月后再开刀切肝转移,病人要开两次刀,受两次罪,而且肝转移病灶在两次手术之间还可能继续扩散。为何不开一次刀解决两个问题?”多年前,秦新裕就在国内率先尝试开展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和原发灶同期手术切除,“如果用传统手术,有些距离较远的要做两个切口,现在用腹腔镜微创手术,一次打几个洞,创伤更小”。
经过多年对“同步手术组”和“不同步手术组”患者的随访和统计分析,证明同步切除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治疗费用下降1/3,使患者避免两次手术的打击。
结直肠癌肝转移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向全国推广,秦新裕带领课题组起草并牵头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成果推广至30个省市近百家医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最近若干年,秦新裕除了率先推广了亚专科、多学科团队治疗模式外,还积极地推广加速术后康复,推动手术技术微创化,要求所有“60后”出生的医生必须掌握一门以上的微创技术。
他对科室的医生说:“所有的医生都要一专多能,掌握多种技能,如果只会开腹手术,就只能给患者提供一种选择。如果多一种手术技能,如腹腔镜、内窥镜,就会给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样对病人更公平。”
进入老龄社会后,他提倡认真做好围手术期病人的管理,包括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冠脉支架病人术前准备,中风、瘫痪病人的术前处理等。历经十多年攻关癌症研究,如今秦新裕的学生都成了独挑大梁的专家,所有的小专业都有了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中山医院普外科的综合实力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名医简介
秦新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
美国外科学院会员(FACS)、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胃肠外科学组组长、上海医学会外科专业和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普外科分会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胃肠道肿瘤的诊治。主持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基金,发表科技论文350余篇,主编著作7本,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