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脑外伤,让益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病变,他的足弓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起初是变形,后来渐渐卷成麻花样,剧烈的疼痛影响到了正常行走。
改变发生在最近。今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益西跟随一群上海援藏医生来到了上海,距离脑外伤七年之后,医学技术进步了,他等来了这个“二合一”的畸形矫正手术。
“2016年我们在西藏完成的第一例Ilizarov环形支架矫形手术,由于畸形严重和医疗条件的限制,采用的是两次手术策略,分期矫正足踝高弓内翻畸形。现在,通过三年探索积累,我们已经能做到一次手术实现畸形矫正,还能确保安全有效,为患者打造一个稳定的跖性足。”时隔两年多,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柴益民教授与施忠民教授再次为西藏同胞实施高弓内翻畸形手术,他们的手术对象就是益西。
益西与六院还颇有渊源。
2016年,六院骨科施忠民主任在援藏期间发现,西藏当地有大量足踝部畸形的病人,高弓内翻的尤其多。或是受制于当地的医疗条件,很多病人根本不知道这种畸形也能治。
随着医疗援藏的深入及相关手术的开展,施忠民主任也在西藏当地做了大量有关于高原足踝部健康的科普,于是正如蒲公英般,相关信息传到了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一户牧民家中。
“年底前几天,西藏当地一个记者联系到我,提到了结对帮扶对象益西金巴的情况。”施忠民主任介绍,益西在14岁那年经历过一次脑外伤,这使他的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病变,从而造成了足弓结构的变化。
高弓足疾病的病因很多都跟神经病变有关,因而常常伴有足踝部肌力不平衡,从而使得足和踝不能维持正常的位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脚变歪了”。一般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畸形会加重,疼痛、跛行会更为明显。
如今,益西已24岁,靠自身努力,成为一名藏医,而他的足踝畸形也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严重了。
“起初,我也不知道这能治,之前忙着规培考试,也没想到情况会越来越严重,直到后来我疼得不能走路了。”益西辗转到了日喀则,就为了寻找施忠民医生,但此时施主任已结束援藏任务回到上海。
当地医生面对他的情况,建议他最好去上海。因为,在当地开展此类手术还需要分两次进行,但在上海,技术已能达到一次手术解决问题了。
通过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病例传送,益西在2019年新年之际,来到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六院骨科主任柴益民教授与足踝专家施忠民教授共同为益西制定了手术方案——先行软组织松解,再行四关节融合术,帮助益西获得一个稳定的跖行足。
今天,是他手术后的第三天。病房里里传来好消息:这个24岁的小伙子可以下地走动了,矫正很成功。重新站立的滋味,来之不易。
为让日喀则当地医生学习到最新技术,这次手术通过网络进行全程视频直播,为西藏高原地区先天和后天继发性畸形矫正提供技术支持。
“手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麻醉、器械,不是一个外科医生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的。为开展一些手术,还得投入上百万,使用率并不高低。‘柔性医疗援藏’的理念是现有医疗援藏工作的有力补充。”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市六医院院办主任狄建忠称,除了派出援藏医生,他们已尝试将确有需要的患者接到上海来治疗,并且通过远程医疗的技术手段,实现远程带教。
“未来,我们将更多开展此类手术直播,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安排医生来上海进修学习,从而使相关畸形不出日喀则和自治区就可以获得与上海同样水准的医疗服务。”狄建忠称,“柔性医疗援藏”也丰富了医疗援藏的内涵,在“组团式援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以院包科”乃至“以人包科”,更精准地由相关学科专家带动当地学科、人才发展,最终受益的是当地患者。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 市六医院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