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陈菊祥
【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文汇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陈菊祥在“人体司令部”艰难探寻,伴随着患者在生死较量中寻找生命的蹊径。一次次技术创新,让众多深受颅脑肿瘤折磨的病人重获生机。不仅如此,他还为探索研究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及手术策略不遗余力。他率先提出建立胶质瘤规范体系,让“不治”变成“可治”。
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
2016年,陈菊祥教授与卢亦成教授、复旦大学卢大儒教授领衔团队的项目“脑胶质瘤恶性生物特性和系统诊治研究”荣获201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等奖是集体的智慧与奉献,而生命奇迹更多的是机遇与挑战……这本沉甸甸的荣誉证书,标志了这么多年来长征医院神经外科能在国内乃至世界同业中不断精进的原因所在。”这是陈教授的获奖感言。
脑胶质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恶性生物特性导致其浸润性生长,即便术中辅以核磁共振成像、神经导航、荧光等最新技术仍难以全切肿瘤;且该肿瘤极易复发,患者生存期短、伤残率和死亡率高,是全球难治性肿瘤之一。
“脑胶质瘤恶性生物特性和系统诊治研究”从胶质瘤高危易感人群基因特征、生物代谢异常活化机制、精准手术策略、个体化辅助治疗及复发后诊治五大方面入手,建立系统性、规范化、个体化、综合诊疗体系并研究其恶性生物学特性,提出胶质瘤精准干预的思路。
一系列的数据,让我们看到陈菊祥教授及其团队坚实的探索足迹,一连串专业术语让我们感受到他们面临的是一座座险峻的高峰。然而,在一个个生命奇迹的背后,是陈菊祥所率领的团队背负的责任和艰辛。
大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被认为是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机体构造。它控制我们的心跳速率、呼吸和体温,还赋予我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正是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之所以为人。那么,这样复杂的机体上出现肿瘤对生命是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机体里摘除肿瘤是怎样高难的手术,也就可以想见了。也正因为如此,脑部肿瘤的治疗号称“世界性难题”。
为求得在这样生命禁区的救治之术,陈菊祥不懈探求,要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你从死神的手中,一次又一次地夺回了患者的生命,坚贞不渝地践行着希波克拉底誓言。大医精诚的人生追求,是你创造生命奇迹的不竭动力。”这是第二军医大学校长、政委给陈菊祥的赠言,他经常以此激励自己。
为病人可以什么都不顾的“工作狂”
多年来,陈菊祥借高超的技艺,在悬崖峭壁上起舞。每一处刀锋所至,都关乎生命线的延续或断裂,所以他都至精至诚,用心感知。“我最感欣慰的是那些抬进病房的病人,出院时能自己走出病房向我道别。”他说。
61岁的上海人吴先生,患有胶质母细胞瘤,头部经常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说话及行走都很困难。之前吴先生在外院已做过一次手术及伽马刀治疗,术后一个月,不幸病魔再次降临,第一次手术时没有被发现的1枚肿瘤已迅速增大。吴先生几乎放弃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2015年4月,吴先生在家属陪伴下来到陈菊祥的专家门诊。
核磁共振片子上,“肿瘤已长到鸡蛋大小,并且分布在额颞叶胼胝体、累及基底节区等部位,深藏在岛叶深部,与侧裂血管、颅内大静脉、大脑中动脉等缠裹着,且紧靠着视神经,再次手术风险极大,术后很可能会偏瘫甚至成为植物人”……为了挽救生命,陈教授很快安排患者住进了医院并实施手术。小小的柳叶刀对巨大的肿瘤进行了精准切割,干净利索地解除了肿瘤对脑组织的压迫。5个多小时的显微手术,吴先生的生命被奇迹般抢救回来。
近期,吴先生在长征医院复查,一切安好。当他回忆起手术前那一幕时感动地说:“像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似的!是陈菊祥教授精湛的医术给予我生的奇迹与信心。”
熟悉陈菊祥的人都说,他是一个为了病人,可以什么都不顾的“工作狂”。神经外科重症病人多、急诊多、抢救多、并发症多,患者病情瞬息万变,险象环生,陈菊祥十几年来,始终无怨无悔地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他近乎完美的一台台手术,背后折射的正是他那一颗仁爱之心。在许多病人看来,他就是那一道光明,带着温暖与诚心,守望在黑暗的尽头。
心里总是装着“理解”二字
“因为颅内肿瘤疾病给患者个人和家庭带来的苦难,不亚于一场大地震。我们医生当以慈悲心去体谅患者,尽善尽美地为患者服务好,尽可能地为他们解除痛苦。”陈菊祥经常这样告诫他的学生。抢救生命,就是与死神进行争分夺秒的搏斗,刻不容缓。有时候,外地患者医疗费用不够,陈菊祥从未因此而影响对病人的治疗。
2011年,一位外地脑瘤患者来院治疗。一年后,这位当年患者家属带着5000元特地来上海还给陈菊祥时,人们这才知道当时陈菊祥给患者垫付了12000元的医疗费。患者刘女士的女儿说,妈妈的脑瘤手术整整进行了9个多小时,手术结束之后已近晚上10点。将近11点,我妈妈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我惊讶地发现陈教授还在CT室里面关注我妈妈的手术结果,向助手交待病情处理。第二天早上,陈教授又早早来到病房询问我妈妈的情况,亲切安慰我。
这期间我常去陈教授的办公室询问,每次他都是放掉手中的工作,耐心地给我解答。27天后妈妈顺利出院,恢复得非常好。陈教授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不属于我自己,我属于病人”。陈菊祥的好脾气是出了名的,即使在医患关系颇为紧张的今天,他也从未受到病人投诉。他的心里总是装着“理解”二字。
“作为一个医生你的掌控能力很重要,因为在疾病面前,患者总是弱势的。医生应该理解患者对医学知识的陌生,即使知道一些,也难免会片面,甚至会对医生的诊疗产生误解。对此,必须耐心地解答,这样就可以避免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这是陈菊祥从医21年来从未发生误诊、漏诊、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的“独门绝技”。
在颅内肿瘤研究领域,尽管有20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反复实践,但对每台手术,陈菊祥依旧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怠慢。“因为每台手术都是一次创新。我常常会在做手术之前,做“功课”,查资料,在脑海中思考肿瘤与周边血管和组织的关系,在心中对手术过程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这样上手术台,就像打仗一样,该冲锋时就勇往直前,该撤退时就撤退,做到收放自如。”
名医简介:
陈菊祥:
主任医师,博导,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支部书记、行政副主任。任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中国神经科学会临床与基础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等;《Neuro-oncology》《中华神经外科》等杂志编委、审稿专家。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6项和上海市组织部人事局、科委、卫生局基金6项。
入选全军和上海卫生、教育、科技系统人才计划,荣立三等功2次。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及中华医学奖等5项成果;2018年获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手术比赛一等奖和中国脑胶质瘤大赛一等奖;发表70篇SCI论文。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学科拔尖人才、全军科技新星、上海领军人才、上海浦江人才、上海曙光学者、上海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获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作者:王根华
编辑:沈湫莎 陈曦(实习生)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