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71年
离休后坚持坐诊近40年
……
7月26日
95岁高龄的吴合医生
走得平静安详
吴合医生。
遵照生前遗嘱
儿女已经为她完成了
眼角膜和遗体捐献
或许在另一个世界里
她还在给患者看病
因为
这是她一辈子最喜欢的事情
……
▲1948年吴合从上海医学院毕业时拍摄的毕业照片。
吴合1924年出生于河北
从小在上海长大
父亲是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
留美的医学专家
一生崇尚治病救人
吴合在书香家庭长大
从小父亲就教育她
要善良、独立、诚实、质朴
对家里常年上门求医的患者心怀尊重
▲1948年吴合从上海医学院毕业时拍摄的毕业照片。
她1948年从上海医学院
(现复旦大学医学部)毕业
1954年转至陕西省友谊医院
并在该院创建了西北地区
第一家变态反应科
多次荣获“医德奖”“模范共产党员”
2016年4月
当选敬业奉献“中国好人”
▲吴合医生工作照。
“医生最重要的标准——当个好人”
“只要让看病,不给工资也行”
这些都是她说过的话
▲2016年3月25日,吴合在位于西安的家中接听患者的咨询电话。
在同事的记忆里
她上班从来风雨无阻
业余时间还要出门巡诊
冬天都是穿着毛衣睡觉
因为这样半夜爬起来看病
不冷还方便
▲2015年7月22日,患者围在吴合身边等待看病。
1979年
55岁的吴合光荣离休
但她离不开工作、病人
主动要求“超期服役”
于是医院返聘了她
从周一到周五
这一坐又是30多年
▲2016年3月25日,吴合(左)在位于西安的家中为上门求医的咸阳患者王锁胜诊治。
最后几年
吴合身体健康发出警报
院领导担心她不能承担
这种高强度工作
多次劝说老人在家颐养天年
但吴合却说
看病救人是自己生活的重大意义
▲每天坐诊回家后,吴合还会上网查资料、看文章,一些不方便来西安就医的外地患者会通过电子邮件向吴合进行咨询。(2015年7月22日摄)
院里领导实在没辙
在2014年下了“通牒”
不给吴合发返聘工资了
但吴合从来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不给钱没关系,
只要让我看病就行。”
▲2015年7月22日,吴合在女儿的陪同下走楼梯回家。虽然有电梯,但吴合每次都坚持走楼梯。
2016年
因不慎伤到腰膝无法下楼
吴合就改在家里出诊
由大女儿朱建平在一旁帮忙
▲2015年7月22日,吴合的大女儿朱建平(右二)在母亲坐诊的时候帮助她打下手。
“母亲主要从事内科
和过敏性免疫变态病的治疗,
每次看病她都先让患者读书。”
大女儿朱建平说
很多患者都说第一次遇到
让病人先读书学习的医生
读的书是她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编写的关于免疫治疗的小册子
让病人读书就是要让他们
了解自己的病因、病情
对患者的自觉治疗很有帮助
▲2015年7月22日,吴合用放大镜阅读病人带来的检查结果。
她努力用最便宜的药
最简单的治疗方法
将病人治好
患者一般吃一个月的药
才花五六十元钱
“姥姥就没有晚年,
她根本闲不住,
一辈子唯一的爱好,
就是看病。”
外孙女孙雅楠说
姥姥的个人生活极其简朴
除了给人看病
吴合还热衷于公益事业
自1993年起
她给多个助学工程基金会
及慈善机构捐资近7万元
资助贫困学生79人
她曾3次献血、1次捐献骨髓
并申请登记了捐献角膜和遗体
▲这是吴合热心公益事业所获得的荣誉证书(2016年3月25日摄)。
孙雅楠回忆
2008年在她的婚宴上
姥姥说不给红包了
送了她几个贫困学生的捐助
以后还会以她的名义
继续捐助更多的学生
当时全场都为
这样特别的姥姥点赞欢呼
她觉得骄傲极了
姥姥给几个孙辈的孩子
都赠送了这样特别的礼物
在姥姥资助下
得以正常读书的贫困学生
有七八十个人
送到家里的感谢信有几大袋子
▲吴合在家中坐诊。
另一个外孙女尚思
常年在国外从事护士职业
回国陪伴了姥姥最后的时光
“遇到难治的病人,
姥姥会反复钻研,
正是这种对医学的热爱,
对患者的关心,
将我也带入了医学领域。
有这样的姥姥真的很幸运。”
在吴合老人的患者微信群里
当女儿发出老人去世的消息后
患者们纷纷表达不舍
“一路走好”
“百姓的好医生”
……
吴合医生的另一位女儿朱建华
还以母亲的口吻
写下一篇文字
作为对母亲一生的总结
和对后人的祝愿
我今生九十五岁,
生命止步于2019年7月26日10时28分。
今日的天很蓝,太阳好温暖。
我愿,手扶墙,挪到窗台,举首望青天,感觉白云翩翩。
我愿,乘轮椅,行至巷道,抚指树干,感受东风千千。
哦,若能倒退三年,我还在上班,给患者诊断,疾与病不返。
若再退二十年,往返母校的讲台,抒发对上海医学院的情怀。
且当再退三十年,忙碌在医疗队乡间,为他们送药,还为他们亲身输血。
可能的话,退还在游击队医院,医生护士一人担,救八路军和战俘伤者,兼顾培训护理人员。
当然更想退至医学院课桌前,再聆听教授们的详细指点,拥抱一下被国民党搜捕时,护在我前面的那些、那些同学。
倘若再退几岁,那是我的童年,游泳跳水,嬉戏在黄浦江边……
心愿,足以实现,何必往返回当年。
人,要想取得自己具有最大的成功,就是把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我将继续用眼角膜详视人间,
用亲身遗体给空军军医大学学生们做教学指南。
来年,我还给你们看病,
来世,我将祝人类康健。
女儿 朱建华
谢谢您!
一路走好!
编辑:朱颖婕 陈孙杰(实习生)
责任编辑:唐闻佳
来源:华商报、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