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桃棕、雀茶褐、巧克力黑茶、咖啡玫瑰、闷青……这不是打翻了美术生的调色盘,只是托尼老师的置物架。
现代人染头发,造型要好,味道要小,持久度要高,显白一点更好。托尼老师被各种要求包围,不禁怀念起3500年前,随便整点有色液体就敢往头发上抹的日子。
“远古上神”也染发
诸多仙侠电视剧里,上仙大人们大多银丝白袍、仙气飘飘,小编年少的时候,对这种充满仙气的发色羡慕地不得了。可谁能想到,真正的古人,可一点也不喜欢白发。甚至为了遮盖白发,什么都敢往头发上抹。
那是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只有贵族阶层才能穿上染色布料的色彩稀缺环境下,或许是某个服丧期的早晨,娇气的贵族夫人发现了自己往日一毛不拔的头顶已经长出了头发,不仅有黑发,还有白发!(当然,白头发可能是很早该有了,但是古埃及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光头戴假发,只有服丧期间才不会剃头)
为了掩盖白发,她突发奇想,拿起梳妆台上的凤仙花,捣碎了粘在头发上。凤仙花也叫指甲花,听名字就知道,是用来给贵族的夫人小姐染指甲的。凤仙花颜色鲜艳且多种多样,有红色、紫色、粉红色、紫粉色等等。当然,这些颜色的头发都不是很符合当时的审美观,起到的作用,也只是遮盖白发、欲盖弥彰而已。
▲凤仙花的真容
再后来,染发这门技术传到希腊人和罗马人手里。他们从植物中提取到了黑色染料,据说还是先进的“永久性染料”,可把他们给厉害坏了(叉会儿腰)。就在他们沾沾自喜取得了进步的时候,用这种染料染了黑发的人竟然逐一病倒了!原来,这种黑色染料,有毒!
放弃了用奇奇怪怪的植物制作黑色染料,他们又想到一个幺蛾子。
水蛭,就是那个圆扁扁、滑溜溜的环节软体动物,那个年代,人们本来是用这种动物吸血治病的(对,就是你想的那样,水蛭把病人的血吸出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但是不知道是谁先发现了,水蛭放在铅容器中发酵两个月,竟然也能得到一种黑色染料。
▲水蛭
公元前300年,人们终于不再纠结于黑色的发色,而染发的目的也不再限于遮盖白发。
高卢和撒克逊的战士们在摆弄自己五颜六色的头发。他们用头发的颜色来显示等级,还想用一颗颗色彩缤纷的头来恐吓战场上的对手们。至于效果如何,我们无从考证。
▲撒克逊战争实录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交流范围越来越广,认识了世界上其他肤色的同类,发现大家的头发颜色不太一样。黑发和金发的人居多,导致红发家族的成员一度受到排挤,被认为是巫婆巫师之类的异族(韦斯里家族第一个不同意)。后来,拥有一头红色秀发的伊丽莎白登上了王位,红发家族终于不再是异族,变成了“王族”。
1931年,一部名为《Platinum Bolnde》的电影,凭借其优秀的营销和宣传策略,捧红了女主角Jean Harlow,也捧红了Jean Harlow的铂金发色。女孩们沉醉于铂金发色的高贵和性感,不惜重金求同款。这其中当然少不了电影宣发团队的推波助澜,他们在全国各地举办“有奖调染发剂”活动,任何可以复制Harlow发色的发型师,都可以获得1万美元的奖励。
流行不断改变,女孩们(当然也不仅限于女孩们)追求的发色也一直在改变。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发色需求,染发剂行业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托尼老师的置物架被很好地填充丰满,各种颜色,各种质量的染发剂,应有尽有。
染发剂的发展
1856年,化学合成染料的面世终于让大家脱离了一切取之于的植物的窘境。
那时候,18岁的威廉(William Henry Perkin)还在实验室打下手、洗瓶子。他的老师沉迷疟疾,在合成奎宁(一种疟疾药)的路上努力奋斗。某次实验失败之后,威廉按照往常在烧杯里加入酒精以清洗这些有机试剂,但意外的是,烧杯中出现了一片绚丽的紫色!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苯胺紫。
苯胺紫作为第一个可以大规模生产的化学染料,迅速给衣服、窗帘等纺织品贡献了靓丽的色彩,当然,也没有落下头发。
据说,紫色在那个时期正当红。
研究人员从苯胺紫的衍生分子中找到了对苯二胺(PPD),这种变色前体分子至今仍是许多永久性染发剂中的基础物质。
是的,永久性染发剂。
美发行业高速发展的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洗头基本不掉色的永久性染发剂、洗上5-12次颜色就掉光了的半永久性染发剂,还有一洗没的一次性染发剂。
我们的头发,由最外层的角质层、含有天然色素的皮质层,以及中空的髓质层构成。一般来说,染发剂就是在皮质层上做文章。
▲从左至右,分别为一次性染发剂、半永久性染发剂、永久性染发剂的染发示意图
永久性染发剂的小分子前体物质穿过角质层缝隙,之后在中间皮质层被氧化,变色又变大,无法通过角质层缝隙,永久地留在皮质层。由于前体分子原本无色,想要深色系的颜色就需要更大量的前体分子和更强烈的化学变色反应,长期下来难免对头发造成损伤。
半永久性染发剂的分子比永久性染发剂略大,虽然也能够通过角质层缝隙,但是没有在皮质层变色的化学反应,分子也不会变大。洗头发的过程中,十分容易从角质层的缝隙被“洗”出去。一般洗上几次头发,颜色就褪得差不多了。
至于一次性染发剂,分子简直大得任性,人家根本就没有穿透角质层的想法,只是在角质层外部形成一层薄膜。所以,一次性染发剂只负责漂亮一会会儿,只要洗完头发,秒回灰姑娘。
虽说是灰姑娘也有追求美的权利,但是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丢了水晶鞋是小事,如果误吃了毒苹果,可就要一命呜呼了。
漂亮又持久的永久性染发剂虽然不至于一次致死,但是与之相关的一些健康问题,却不由得我们不重视。
三千烦恼丝带来的三千烦恼
三千烦恼丝的名号,可不是虚传。
为了让染发剂分子更快更有效率地穿过头发角质层缝隙,有了促进角质层分离的添加物;为了让头发完美显示出染发剂分子的颜色,有了破坏皮质层原本色素的添加物。这些物质使头发变硬,摸上去像枯草一样。坏了小仙女长发飘飘的美梦,又骗了老实人护发素的投资。
但是,这只是烦恼中的一小部分。
在永久性染发剂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对苯二胺,在2006年进了美国接触性皮炎协会的“黑名单”,被判定为接触性过敏源。在不幸过敏的同志们中,症状轻的,沦陷了上眼睑或者耳朵边缘,症状严重的,整个头皮和面部都要肿,简直人间惨剧。
虽然现在染发膏的说明书上都会标注,“使用前请在手背和耳后试用,谨防过敏”(以小编多年染发经验来看,做到这一点的也没几个),但是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对苯二胺引起的过敏包括延迟型过敏,一般的耳后测试,半个小时可能啥都测不出来,广告商建议的48小时可能也不顶用,研究人员说,过敏反应测试,等上一个周都不算夸张。
除了过敏,染发剂还有可能伴随着另一种更致命的毒苹果,就是癌症。
癌症,怎么又是你?
染发剂这个致癌的名声,对苯二胺也是要负大半责任的。2017年,对苯二胺被国际卫生组织记在了小本本上——3类致癌物(对人体致癌性的证据不充分)。于是,染发剂与癌症发生风险之间的联系就紧锣密鼓地被安排起来了。
有研究表明,与从不染发的女性相比,每月至少染一次头发与患膀胱癌的风险增加1.1倍有关,如果在15年中保持高频率染发,则与膀胱癌风险增加2.3倍有关。
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染发和女性膀胱癌风险增加有关是个伪命题,甭管是半永久性染发剂还是永久性染发剂,和女性膀胱癌的风险都无关。哪怕是染发十级中毒者,和膀胱癌风险也无关。
研究来研究去,略一总结,最有可能受到染发剂致癌风险影响的,还是一直和染发剂打交道的发型师。染发剂的有害成分多通过皮肤接触影响身体健康,但是托尼老师们又不傻,染头发的时候都戴着手套。所以说到底,染发剂到底致不致癌、促不促癌,还是没有定论。
由此,染发剂的地位就有点尴尬:
致不致癌?说不准;
严重过敏?其实也是一小部分人。
但是,你要说它无害,好多人都是打心眼儿里不信的。
就这样猜忌着,犹疑着,在美丽和健康之间徘徊着。
有白头发?还是去染头。
不喜欢现在的发色?还是去染头。
想让自己能在人群中被一眼认出来?还是去染头。
在染头越来越普遍的今天,还是要叮嘱大家一句做好过敏测试、谨慎染头。
染完的头发虽然漂亮,但是折腾的次数太多,可能还没有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头发就已经受不了了。
作者:Why君
编辑:沈湫莎 陈孙杰(实习生)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中科院物理所、Dr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