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上海的卫生健康系统里,有一大批在祖国怀抱里成长的专家名医,他们热爱祖国的医学事业,关爱患者,刻苦钻研医术,为祖国医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根据国家卫健委与上海市实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有关精神,与文汇报共同推出“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大型征文活动。本次活动获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来稿众多,本报选登优秀作品刊发,希望这些共和国名医的成长经历、爱国奋斗故事成为广大青年医生学习的楷模,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建功立业新时代。
盛夏,日子仿佛随着温度升高而蒸发,诗词言“流光容易把人抛”,但整日穿梭在肿瘤科的我,却丝毫感受不到樱桃红,芭蕉绿的诗情画意,只留下眼中的瘦骨嶙峋和趔趄踉跄的恹恹。
从医院到社会,关于肿瘤的科普铺天盖地,理由很简单,近几年发病率越来越高了。记得小时候,听说谁得了癌症,遥远的像是奇闻异事。到如今,变成了张口就来的轶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导师凌昌全教授,他是誉满全国的中医肿瘤专家,也是拥有耀眼硕果的学术明星,但他更是身着白衣的灵魂摆渡人,普渡地北天南的迷茫生命。他行医四十余载“零差评”的答案就浓缩在这三个故事里。
第一个故事来自内蒙古。
内蒙姑娘20出头,独生女,刚刚入职世界五百强公司,坐标成都。
看起来一切都刚刚步入正轨,但母亲却在一次偶然的检查中确诊结肠癌。家里仿佛塌了天,看着网上各类介绍,全家都慌神地想瞒着女儿偷偷手术。万幸,还是在手术前让女儿知道了真相。更万幸,人现在还在,而且活得有滋有味,广场舞、走亲戚一个都不少。故事的转折就在去年10月,内蒙姑娘带着母亲第一次来找凌师看病,今年3月复诊,状况一天比一天好。事后,内蒙姑娘回忆:长辈总是怕给子女添负担,却不知道孩子也希望能陪伴父母变老。凌教授让母亲放下担忧,再次安心生活,这比什么都重要。
凌师常说:“肿瘤患者和家属的情绪都是非常焦虑的,医生万不可再继续吓唬了,要让他们从心底放心、踏实,要敢说安心的话,这才是对自己的医术有把握的表现。不论是什么病情的人,都要保证让他们欢快轻松地离开诊室。”
第二个故事来自新疆。
新疆姐姐29岁,乌鲁木齐当律师,患癌的是她的舅舅——肺癌。
2018年初在乌市进行了手术,年底复查第三次时却发现病情急转直下。当地西医主张用靶向药奋力一搏,但药价高昂,远超承受。新疆姐姐在这时决定来上海一试。
凌师年轻时候曾经在新疆当过十多年的戍边基层医生,情浓似故乡,看到来自新疆病人忙中挤时间也要多聊几句。还把当地学生的联系方式写在了病历本上,如有紧急,也可找到贴己人。
新疆姐姐在反馈情况时说:“回疆后,舅舅就开始喝药了,喝到第二周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变化。之前跟他打电话,说不了两句话会因为短气就开始咳嗽,缓缓才能说下一句,现在打了半个小时电话之后,他才感觉到略微的喘。现在是喝药的第三周,情况还在好转。”
特需号往往意味着“一号难求”、“争分夺秒”,但凌师却不同,他会仔细听病人讲述,会耐心解释,会用轻松的话语让病人放下内心的负担,他会说肯定坚定的话,会说“我负责”。能省的检查都省了;草药不方便拿就回家再开……
医生为了减少纠纷,会说一万句“或许”“怀疑”,确实保全了自己,可是让原本就无助的病人多了多少“忐忑”“迷茫”,真的,很多时候医生的一句负责,能带来多少安慰。
第三个故事来自安徽。
安徽大爷年近六旬,胃癌转移到肝,凌师治疗已满2年,生活几乎恢复如常。他动情地讲起他哥哥就是凌师救回了一条命,现在已度过了肝癌后的第五个年头了,状况依然很好。在候诊区,安徽大爷情绪激昂地告诉病友们他总结出来的精华:“选择凌教授,相信凌教授,依靠凌教授”。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许,绝望逆境就因为一个选择而改变了轨迹。
反复思考凌师的临证经验,或可将其归纳为“三个方”。
一、解毒方
“解毒方”是凌师的多年临床经验精华,在长海医院加工成了颗粒剂。在控制肿瘤病情方面,它以海量科学数据证明了其力挽狂澜之效。难能可贵的是它是以“有尊严”的方式让病人治愈身心。就拿治疗肝癌的“明星药”索拉菲尼来比较,它的副作用可能会让病人满目疮痍,而解毒颗粒价格不足毫末,而疗效胜之千百。
二、中西医结合方
普通民众内心普遍觉得癌症看中医,无非是“死马当活马医”,临终关怀;或者手术放化疗之后,辅助配合。大错特错!凌师常说要把“中医药贯穿治疗肿瘤的全过程”,当然他也并不是排斥手术、放化疗或者靶向免疫等新科技。他追求的是“能治好病最重要”,理应当也是患者最实际的需要。以中药“多靶点、多途径”之优势,综合调整病人体质,自然事半功倍。这也就是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方”。
三、定心方
普通民众“谈癌色变”,易陷入极端,“侥幸、放弃、恐慌”。说起忌口,就恨不得把菜市场的名录拿来一个个确认。说起进补,就恨不得把世上的珍馐都灌进胃。说起高科技,就想把最新的成果都用上!凌师说:“想吃啥吃啥,都不要太多就好”,病人确认无数次,并不需要特殊忌口。他说:“保证生活质量才是活着的真谛”。
鬼门关上的一条条徘徊命,就让他轻拍肩膀,叫了回来。还有什么比一个“定心方”更能治好人心。
三张方,一颗心。四十余载“零差评”的他,用灵魂普渡灵魂,这或许就是祖师爷当年写下《大医精诚》的初心,刻骨如今,是他让无数人心有所依,命有所靠。
作者:王婉先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