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城市数据,除了建立纵向模型,还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间进行横向比较,帮助人们“预见”未来城市发展的路径。
标准就像一种通用的语言,为沟通的双方或者多方提供了一个交换意见的基础;标准就像天平的砝码,没有砝码,人们永远无法知晓究竟孰重孰轻。没有标准化,信息只能是孤立的信息,数据只能是零散的数据,彼此之间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互动与关照。
作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创始人,麦卡尼教授认为,虽然每个城市可以提供自身的数据,但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就如同这些数据没有使用相同的单位,自然不具备可比性,也就无法相互参照、相互借鉴。
有了城市数据,除了建立纵向模型,我们还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间进行横向比较。比如,参照纽约、洛杉矶,我们可以说如果调整某个指标到一定的范围,在这个系数上,上海的情况就会更加接近当下的纽约或者洛杉矶。城市标准的好处在于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帮助人们“预见”未来城市发展的路径。
文汇报: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曾说“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作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创始人,您认为“城市数据”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麦卡尼:所谓“城市数据”,就是用来记录城市发展路径的一系列数据。多年来,城市数据一直由国家层面完成采集、汇集工作。中国也不例外。随着城市层面对数据的需求日益提升,人们愈发认同,城市本身同样有必要汇集城市数据。
2008年,我供职于世界银行。那时,我已经在思考有关城市数据标准化的问题。世界范围内,城市与城市之间交流互动如此频繁的今天,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作为城市间对话的桥梁。虽然每个城市可以提供自身的数据,但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就如同这些数据没有使用相同的单位,自然不具备可比性,也就无法相互参照、借鉴。因此,人们应该做些事情去打破国界之外的另一道藩篱。
于是,我们开始着手对来自巴西、哥伦比亚、美国、加拿大等国的9个样板城市进行调查,研究他们所采集的数据类型。事实上,每个城市所关注的信息几近相同,所采集的数据均覆盖公共交通、卫生、教育、垃圾处理、消防、安全等等问题。最终,问题还是指向了标准化:对于同一个指标大家可能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解释,同一个参数可能涵盖不同的范畴。最尴尬的是,不同的城市可能研究方法各异。我们需要的是一套全球通用的方法,帮助不同国家的同类型城市进行横向比较,以求相互之间分享经验、相互借鉴。
试想,我们要衡量上海的医疗卫生状况。首先,要生成一系列指标数据来反映上海自身的医疗状况;然后,在数据库中寻找纽约、伦敦、波士顿、迪拜、多伦多等城市的相应指标数据;接下来,把上海与纽约或者伦敦的指标数据做横向比较,这样就有相互参考的基础,使得城市之间的经验分享更为顺畅。这一切都以城市数据标准化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为基础。
作者:刘迪
编辑:刘迪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