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们在腔体(腹腔、胸腔)领域的手术机器人设备上落后于人,那么在骨科领域,国产化机器人系统的脚步已“占得先机”。
今天,由国家卫健委、国家工信部联合主导的创伤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项目启动会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精准医疗论坛在上海召开,为骨科机器人设备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再鼓劲。
“必须看到,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外科领域已广泛使用。而骨骼是比较硬质的一些结构,骨科机器人系统与腹腔、胸腔系统的机器人系统还有所不同,目前的骨科机器人系统以导航、精准作为主要目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骨科教授张长青告诉记者,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项目的启动,将对未来机器人技术在骨科的使用起到很好的推广和推动作用。
瞄准精准优势,无论在国际上,还有国内,各类手术机器人的研发都十分火热。专家透露,仅在我国,已有上百个团队在研发各种各样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其中不乏成功案例,比如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院长作为首席科学家研制的天玑导航机器人,这是全世界第一台骨科专业机器人,展现出精准的术中导航能力。
记者了解到,天玑导航机器人已在国内不少大型三甲医院投入临床应用。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柴益民教授介绍,六院引进的国产天玑导航机器人,目前主要用于骨盆骨折、四肢骨折、脊柱骨折等治疗领域,智能化、高精准性是其最大特点。
“传统的导航机器遇到有些病例可能需要多方面定位,需要拍摄很多角度,实现精确定位,而这套机器人设备拥有三维成像系统,可以实现一次成像定位,减少了患者反复透视,在确保高精准度的同时,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柴益民分析。
六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王磊介绍,这种快速、精准的特点对创伤急救病例尤其有利,比如在交通意外伤害中,不少是骨盆创伤患者,借助这类手术机器人让快速、微创治疗成为可能,手术时间缩短,准确性提高,患者出血少,并发症减少,康复情况也会更好。
张长青教授透露,六院骨科近期与上海电气合作的一套全新的骨科机器人系统上周入选参加2019世界机器人大赛。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手术机器人辅助系统的研发逐步深入,过去复杂的骨科外伤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微创的方式、在机器人的辅助之下来完成手术。”张长青教授分析,下一步包括骨科在内的手术机器人系统研发必须处理好临床、产业、研发机构等多方协同的关系,其中医生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由医生提出临床需求、方案,并与工程师、企业等共同探讨、拿出解决方案。这样得出的创新产品才是有“临床生命力”的。
六院骨科位列中国骨科领域“第一方阵”,医学界流传着“北有积水潭,南有六院”的说法,可窥见积水潭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在中国骨科领域的领头地位。目前,六院骨科拥有巨大病例,病种丰富,这为下一步丰富机器人系统的“学习库”“经验值”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临床资源。
让机器人辅助系统更“聪明”,不仅能让患者获益,也将让医生得益。
张长青注意到,由于骨关节机器人系统的应用,在国际上也能看到其另一大益处:大大缩短了年轻医生的“学习曲线”。过去骨科医生要学会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训,可能要三年、五年或更长时间,但有了机器人辅助系统后,这个学习曲线大幅缩短,更多年轻医生在机器人精准导航等辅助系统下,对人工关节手术很快上手。
可以看见,手术机器人也将会逐渐改变医学教育模式乃至医学诊疗本身。
作者:唐闻佳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