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世界、文化自觉与价值重建
——张炼红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讲演
(之二)
文汇学人 2011.09.19
“细腻革命” >>>>>>>>>>
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掘出,历史与现实境遇所框定的“共命/压迫”结构中潜在的民众实践性能量,并设法提炼出更多的正面性和价值感?这一切未必要在社会支配性文化之外,也许就在其中,或多或少利用着现有的各种形式,通过人们更为用心用力的日常实践而有所撑开、有所突破,遂使新质悄然萌发于旧胎?而我们既然已经置身于现实困境中,何不索性沉住气,放开眼量,从长计议;同时能否落实功夫,就在细水长流的日常实践中,展开不同于激进政治的“细腻革命”?
与此相关,群己人我之间,更为持久、稳定而深往的互动关联如何可能?回头想想各种意义上的被压迫被损害者,他们在忍耐中坚守着什么,克服了什么,维系着什么,保存了什么?事实上,当人们在忍耐中有所坚守维系之时,个体与群体意义上想要改变不合理现状的革命性,也就在将来未来之际具有了日益切近的可能性。因为在全力操持的过程中,你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积蓄和保存有限的力量,既非抗争对决,也不顺势妥协,直到迎来真正革命性的历史时刻。而这种坚忍维系的过程,也就成为“细腻革命”的构成要素,稳如基石。
那么,我们如何在记忆、实践和理论的不断碰撞往复中,当真用心来触摸生活世界中潜移默化的种种可能性?能否真切感应,能否敏锐发现,能否将日常实践中看似无法表述也就无从积累的实感经验,无中生有地概括和提炼,不断赋形、取意、传神?特别是置身于当下问题情境中,我们能否深入而浅出,重新讲述中国人的故事,讲出那个比正在崛起的中国形象更扎扎实实深入人心的中国到底从哪来,如今又该往哪去?讲出那些活得更真实更坚韧也更有尊严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尤其在危难中,在困厄中,那些咬紧牙关卧薪尝胆的中国人究竟何所思、何所求、何所为?——这里的中国气息、中国情感、中国伦理,慢慢慢慢也就在追忆和讲述中魂兮归来。
其间,对于那些曾被拆解质疑的生活伦理及情义传统,诸如忠诚、孝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我们还能否通过细腻的记忆追溯、理论阐释和实践把握,重新使之翻转出来,翻出那些长期掩埋在概念底下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价值感,来支撑普通人更富于韧性的日常实践?事实上,越是被边缘化、底层化的生活实践,越是被压抑、被磨砺的生命愿望,就越像是幽暗里发出的光,地底下开出的花,那就越有强劲的生命力,静默中震撼人心。其间铭心刻骨的情感体验,最直接地激发整合起人们的感性认知和应对能力,久而久之成为生活世界中最能维系和充实伦理平衡的主体性构成要素,常常能在机缘遇合中化被动为主动,及时扩充行动主体的精神能量,随之转化为更持久饱满的实践力度。
这正是生活世界无穷展开中源源不断提供的社会内容和形式,需要我们以格外的诚意和耐心去发掘、去阐释、去实践,还要有足够的勇气把日常实践概括提升为思想和理论,藉此探讨中国现代转型、民众生活变迁和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梳理、当代阐释与理论创建,特别是植根生活世界的情感结构、文化认同、主体自觉与价值重建等问题,以期回应我们的时代课题与生命困境。在此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世界,人民创造历史,也就不光是一种史诗般的表达,更是民众生活世界及其常态实践的史诗性特征。而作为意义寄托之地的生活世界,特别是普通人看似如草如芥、无声无息的生命实践,决不只是乡愁,供人缅怀;还要从历史与现实幽暗中开凿出更具亲和力的希望之光,薪尽火传,继续照亮我们日常实践的道路。
作者:张炼红
责任编辑:李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