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学问再高深的书,碍于厚度、限于字数,总归是有边界的。如果能够由书及人,或遇良师,或结益友,再或幸得知书美眷,件件都是幸福的事。
上世纪80年代初,张荣明的家就住在南京东路、河南中路路口,出了家门右转,沿着南京东路溜到新华书店只要3分钟时间。那时,张荣明还在工厂做工,由于特殊原因,领导特批他每月只上5天班,其余时间“你去读书”。于是,每天一早一晚他都会钻进学术书苑,翻翻书、聊聊天。张荣明自诩:“全上海没有读者比我更熟悉那排排的书架。”
一天,张荣明同往日一样走进学术书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先生正手捧《集量论略解》,出神地读着。这本因明学的典籍向来读者寥寥,这位慈祥的长者或许就是知音。于是,张荣明凑了上去:“我知道这本书译者的近况。”读书被人打扰,老先生似乎并不动气,闻声抬眼,惊讶地打量眼前这个20几岁的“毛头小子”。于是,两人便从印度因明学聊到了藏传佛教,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张荣明索性邀请老先生及其同行的小伙子到家里做客,分享自己的四壁藏书。
老先生大名叶笑雪,善甲骨文,通佛教,是时正在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对于张荣明而言,叶先生亦师亦友,两人的忘年之交持续十余载,直到老先生过世。张荣明一直称先生是自己“生命中的贵人”。由于两人研究领域不同,叶笑雪对于张荣明的提点并非体现在具体的学问上,而是为其引荐了更多可以请教学问的师长。正是叶先生的“撮合”,张荣明先后结识了同为书苑常客的胡道静先生与王元化先生。1987年,张荣明的首本学术著作《中国古代气功与先秦哲学》出版,序言作者正是胡老先生。“前辈学者对于后学的提携使我终身难以忘怀。”时至今日,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荣明感慨依旧。
上世纪90年代,学术书苑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批港台学术专著,“隐秘”在柜台后面,但这丝毫不妨碍大家取阅。实质性的门槛不是柜台,而是价格,一本书近百元的定价相当于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这一次,大多数人只能是来“读书”的。麦仲贵的《明清儒学家著述生卒年表》曾让虞万里爱不释手。那个年代,几十块钱足以让年轻学者与喜爱的书擦肩而过。不过,只要心中留下念想,总归还有再续前缘的机会。前几年,虞万里到台湾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再见《明清儒学家著述生卒年表》,终于带得一个影印本回家。
作者:刘迪
编辑:刘迪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