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奖”可以救人!
今天,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病房的采集室里,麻醉科青年医师王彬经成功配型、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他的血液里经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将被送往远方,救治一名与自己有缘的患者。
据此,华山医院成为上海市医务员工捐献造血干细胞最多的医院。
救死扶伤、帮助他人,是医生党员的初心
看着护士依次将有点粗的采集针头插入自己的双侧手臂静脉处,王彬很平静。在他看来,这一切对医生来说是很平常的一件事。2008年,正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读临床专业本科的王彬参加集体无偿献血,了解到献血的同时可以加入中华骨髓库,或许能挽救某位患者的生命,他就加入了。
时隔十年,2018年6月,王彬接到初配成功的通知,问他是否愿意进一步进行高配,他一口就答应了,只希望不要像2013年的那次。原来,那次,正在交大医学院读硕士研究生的王彬也收到了初配成功的通知,也毫不犹豫地同意进行高配,但之后就没有消息了。这次能第二次“中奖”,还成功完成了捐献,王彬很高兴,“缘分,有缘人还挺多!”
其实,王彬跟家人分享初配成功的“喜讯”时,母亲还有些担心。王彬刚过而立,有一个两岁的孩子,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当妈的不希望儿子有任何风险。王彬理解母亲,也明白肩上的责任,他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让老妈打消顾虑。看着儿子救人心切,母亲最终妥协——“只要不伤身体,你想做就去做吧。”王彬的妻子则完全信任丈夫,相信作为医生的丈夫能作出最好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麻醉科的工作节奏很快,强度大,当王彬向领导报告了将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时,获得执行主任张洁和同事们的全力支持。王彬的夜班被取消了,并被安排了相对较轻松的PACU(麻醉后复苏室)班。
为保证体检合格,平日里作息不规律的他也开始早睡早起,在饮食上暂时摒弃了“重口味”,一切都为拯救生命而作准备。
大家都说王彬的思想觉悟高,这个青年淡定地说,作为一名有着九年党龄的“老”党员,有一定的觉悟是应当的;作为一名医生,捐献造血干细胞救死扶伤更是顺理成章的事,“不是在说初心和使命嘛,帮助他人是党员的初心,救死扶伤是医生的使命。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在帮助他人,救死扶伤。”
造血干细胞最多的医院,是如何做到的?
凑巧的是,王彬不仅是华山医院第7例、上海市第466例、全国第875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还是华山医院本月的第2例捐献者。一周前的8月13日,华山医院东院护理部王颖刚刚完成捐献,跨过一个“中国医师节”,王彬又成功捐献了。
要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为四百至十万分之一乃至更低。华山医院成为上海市医务员工捐献造血干细胞最多的医院,是如何做到的?
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告诉记者,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医院,华山医院有着112年的红十字传统,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深植每个医务人员的心中,大量医务人员加入了捐献者的队伍。
记者了解到,华山医院首例医务人员造血干细胞捐献是在2005年2月,当时年仅18岁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生陈莉成为骨髓库建库以来最小的捐献者,如今,陈莉已成为华山医学超声医学科的主治医师了。
此后,每隔几年,就会有华山医院的医务人员配型成功并完成捐献:
2008年3月,药剂科郭燕萍药师成为第二位捐献者;
2011年12月,PET中心黄喆慜医生是第三位;
2015年3月,基地学员袁杰医生是第四位;
2016年8月29日,抗生素研究所陈轶坚医生是第五位;
2019年8月13日,东院86病区护士王颖成为华山医院第六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华山医院也是较早集体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医院。
早在2006年8月17日,就有220名华山医院的医务人员的血样集体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10年9月25日,75名华山人集体加入中华骨髓库。
2012年5月7日,55名华山人集体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14年5月5日,又有29份华山人的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16年9月2日,华山医院荣幸地成为采用口腔黏膜拭子采集方式集体采样入库的医院,106份华山人的口腔拭子标本成功入库。华山医院第六位捐献者王颖就是通过口腔黏膜拭子的方式采样入库的。
当然,还有很多新职员工在大学期间就已加入了骨髓库,王彬就是在读本科时加入的。
华山医院还是最早的上海市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单位。1996年8月,我国首例非血缘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华山医院完成。这些年来,华山医院还成功完成了上海市首例向境外(香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全国第400例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上海市第100例、300例、400例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上海市首例向国外(韩国)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以及上海市首例向台湾地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在这家医院,医务人员不仅用医术治愈患者,更用捐献“生命的种子”的方式无偿帮助素不相识的患者,“爱的种子”在华山医院播种、传播,无数患者由此获益。
作者:唐闻佳 刘芸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