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暑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近期日门诊量超过15000人次。然而,熙熙攘攘的医院里,展现出的却是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没有排长队等待付费和问诊的患者,预约、挂号、报告查询,就诊者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在线完成这些流程。此外,患者还能在医生电脑上实现诊间付费,各种检查项目甚至能预约精确到小时……这些“升级”的医疗服务,都源于市一医院优化智慧医疗功能细节,为患者做好就诊等候的“时间计算题”,让问诊患者不再心焦。
智慧导诊,让就诊等待的每一刻更有温度
打开第一人民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原有的AR实景智慧导诊系统”升级为“AR导诊智能云管理平台”,预约门诊、候诊信息、查询报告等功能一应俱全。
据悉,平台升级实现了医院问诊的三级分流,将门诊各区域候诊叫号信息,包括当前等待人数、当前叫号、预计等待时间等信息通过系统统一推送给患者,让患者可以随时随处了解诊室就诊进展,同时通过医院内的蓝牙定位技术,把患者室内位置和医嘱进行智能结合,实现整个医疗流程的智能陪诊。
更让人放心的是,平台还能实现在线关注家人手术时时情况,一些慢性病患者,还能通过平台上传每天的自查监测数据。“医生但凡发现数据出现异常,就会通过系统提醒患者及时到医院就医。这就好比是身边的24小时医生啦!”相关负责人表示。
让患者少走“冤枉路”,随着“医院AR导诊智能云管理平台”的推出,日均接入的终端达到1500余个,占日门急诊人次的20%左右,使用总量超过25万次。医院随后又对150名患者进行了在院就诊时间调查,结果显示,门诊患者在医院的就诊时间大大缩减。
“让患者再少跑一次”,帮患者算好“时间账”
根据此次主题教育的专项调研,医技预约等候时间成为患者最不满意的“痛点”。“尤其尴尬的是,不少检查项目需要额外预约时间,运气不好就要来来回回地跑医院很多趟。”年过六旬的王老伯无奈地说。
如今,王老伯的烦心事儿在智慧诊疗平台的帮助下有了新的解决途径。市一医院克服医学、检查、时间、环境等方面难点,开发了智慧医技预约系统,实现医技通柜预约模式:患者预约检查时间不再需要排队等候,医师在诊室便可直接预约。更人性化的是,医师在诊室开具医技检查单后,系统会根据现有医技检查资源和排班,为患者自动排序预约检查项目,并精确到小时,患者只需在预约时间之间前往检查即可,免受选择障碍和排队等候的煎熬。
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军介绍,医技智慧预约通柜系统自今年7月初上线以来,预约放射检查项目达10536项、8285人次,预约B超项目达7811项、4200人次,预约心超项目达3704项、1405人次,最大化帮助患者管好在各类检查预约兜圈中的“时间账”。
在骨科宋医生的诊室里,一对母子前来问诊。宋医生详细询问了病情,开具了检查单子。母子正要起身去付费,却被宋医生拉住了。原来,在市一医院门诊,“诊间付费”已经悄然运行——患者看好病后可以在诊室里通过医生的电脑系统便可直接付费,并可预约下一次就诊并支付挂号费,免去了排队付费的环节。目前,在皮肤科、口腔科、针灸科门诊和大部分特需门诊,诊间付费与预约几乎已成为医患间的默契习惯。
帮助节省急诊患者的每一秒,市一医院还推出让急诊患者享受先看病,后付费的“特权”。针对病情不是那么危急的三四级患者也可以直接排队就诊,就诊后根据医生医嘱到收费处付费,检查费用或药费与挂号费一同收取,最大限度的减少急症患者的等候时间。
自助入院流程帮患者节省三分之二时间
在出入院服务中心,患者俞女士带着孩子正在办理住院手续。之所以选择来市一问诊,俞女士看中的,正是医院简洁、智慧的入院流程。据悉,市一医院设立集约化出入院服务中心,患者在门诊登记入院时,医生同时开立各项检查医嘱,出入院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会提前为患者预约、并根据各项检查要求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如今,患者在入院当天就基本完成术前检查项目,所有的检查报告通过信息系统自动推送给主诊医生。通过优化检查预约,患者等待检查的时间减少了81.18%(10.53小时);患者在多个检查部门间的往返距离缩短了50.18%,让出入院手续的每一步“瘦身”。
在日间医疗区域,一台“自助入院办理”机器引人注目。通过这台机器,患者可以通过短信在家里先填写好个人信息,在到机器上进行自主办理入院,一两分钟就能完成繁复的入院流程。日间医疗部护士长傅晟静介绍说,日间医疗区域病患集中时可达70多人,按照以往人工办理住院手续,患者可能会等待一个多小时。如今,在自主办理入院机器的帮助下,患者最多十几分钟就能完成整个流程。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冯运表示,今年,市一医院不断优化升级“让患者再少跑一次”项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品质,切实提升患者看病就医满意度和健康获得感。
作者:陈青 张鹏
摄影:袁婧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